(文字整理仅供参考)
学生:老师,有位研究心理学的博士提了个问题,我给您念一下:我是研究心理学的,工作上遇到很多抑郁症患者,想请老师指导一下,如何站在心法的角度去分析抑郁症的原理,并且如何去帮助社会上更多的抑郁症群体,让他们得以康复。
老师:我跟你这么说啊,抑郁症,它是一个现象,而这种现象的构成,有它过去的来龙去脉,是在我们的人体结构和情绪上面表现出来的。
人类是由几部分构成的,第一个,是你的肉体,你的肉体底下有你的细胞、经络,有蛋白质的运行,还有核酸等等。
另外,是一个人的思想。你是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出来的人,你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,你的思维模式在外界这些环境当中进行反馈之后,形成什么样的观念,形成什么样的概念,形成什么样的记忆。这些记忆和你的思维模式形成相续了之后,它就会形成你人生观、世界观,包括种种对于世界探索和认识的方式和方法,这是你的思维体系。
还有人的情感体系,情感体系是人的思维体系所没有办法去触及的。你可以意识到自己不开心,但是你的这种思维,是没有办法在不开心的情绪里面,去将情绪分离的。这个是两种东西:一个像是铁丝,人的思维像是自行车链条一样;人的体验和情感,那种波动像水一样的东西。情感和体验的波动可以推动人的思维,但是人的思维反过来想去把体验和情感彻底地扭转过来,是不可能的,否则的话,就不会有那么多自杀的人了。人都应该想开啊,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去分析自己的情感,把它按部就班地处理好啊,把负面的情绪去除掉,把正面的情绪调动起来,他为什么做不到呢?
因为人还有第四个体系,就是人的灵性体系。人的灵性体系,是超越于前三个体系——肉体、思维和情感体系而存在的。它在这前三个体系里面,但是它又同时被人的思维、情感和身体所约束所埋葬了。所以说,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觉醒到我们的灵性体系的时候,你才可能在灵性体系的高度上面,去舒缓你的情感体系。
情感体系的形成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。人的情感,人的心灵自我认知……现在我给你们纠正一个观点,你们的自我不是你们的意识,你们的自我是你内心里面的愿望。「我想干什么」,是因为「我」才会有「想」,明白吗?「想」是你的意识,「我」是内心的愿望。如果我们在内在找不到这个心灵里面的自我,我们就会错把「想」,把意识的「想」当成我们自己。所以你会经常觉得,「哎呀,我怎么会冒出这个念头,我怎么会冒出那个念头,每天胡思乱想的,一会儿想这个,一会儿想那个,好像是我想的吧,但是我确实没有想,但是我又不能不说想的这个是我自己。」所以人们永远分不清楚,到底是「我」在想,还是「思想」在想,还是「意识」在想,这就是因为人类不知道,真正的自我,是你的内心愿望,而不是你的意识头脑,是你的内心愿望,导致了你头脑的分析。
比如说,你现在在听我说话呢,刚才刚进门的时候,你在等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话,这个电话可能会决定你生命的未来。现在你把电话留到门口了,你张起耳朵在等那个电话的声音。我在跟你说话的时候,你知道我在说话,你当然知道,但是我说什么你是听不到的。是你没看到我在说话吗?你看到了;是你没听到我在说话吗?你听到了,可是你内心里面却什么都没有听到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内心里面在听门口那个电话的声音呢。
也就是说,你的愿望,决定了你眼耳鼻舌身意的结果。我们说是「我想我想」,这个「我」指的是内心的意愿,就是我的愿望。这个「我」是怎么构成的呢?这个「我」由两部分构成:一个体验,一个认知。
婴儿出生之后,在十几分钟之内,婴儿的神识,就是我们说的自我,还没有形成,对于他的身体,他是没有反应的,他哭啊,闹啊,是一种本能的生理的自发的举动,并不是他有意的。这个时候你用针扎他,他是没反应的,他是没有痛觉的。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,那几分钟,他是没有痛觉的。为什么呢?这个时候,人的内心里面的自我,跟六根还没有完全接触得上,等他慢慢地在形成的过程当中,他开始熟悉他的手的时候,熟悉他的眼睛的时候,他会四处看,这些都是无意识的。他四处看的时候,他并不是看到什么,他什么都没有看到,只是他在熟悉他的眼睛。当我们和他说话的时候,他会下意识地看,下意识地笑,全部是下意识,全部都不是主动意识的。
而他的主动意识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?是内心对六根反复地经验。「哎,这个手可以抬起来,这个脖子可以扭动,眼睛可以看到光」——经验。内心里面的认知,对于肉体的这种反应有了经验,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习惯,习惯又反过来调动他心底里面的认知,慢慢地跟意根接触上,才会有了语言的能力。「哦,爸爸,妈妈」,这种语言的能力是从什么时候来的呢?人内心里面,对于身体五官和六根的熟悉和经验的积累,最终导致了对于意根的积累,对于头脑的反应。然后内心认知和头脑的意识分别,一旦要是熟悉了,结合起来之后,才会有了语言的能力,「哦,听到这句话叫爸爸,听到这句话叫妈妈,妈妈指的是这个人,爸爸指的是那个人」,这个时候,我们内心的自我就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了。为什么呢?当我们认识到有爸爸,有妈妈的时候,「爸爸抱」,「哦,这个身体被爸爸抱起来了」,有一个认知爸爸和认知身体的认知,这个认知随着我们对于六根和外界的熟悉,经验的积累,形成了概念——「爸爸就是这个男人,妈妈就是这个女人,这个身体就是我自己」。这个时候,内心的这个「自我」就形成了。
有我们内心所认知的身体,有我们内心所认知的外境,有我们内心所认知的父母,有我们内心所认知的世界,就必定有一个认知世界的「我」存在,这个「我」刚开始的时候,没有名字,只是一些心灵认知对于六根感受的体验。所以说,我们内心里面的,无论你的七情六欲和爱恨情仇,最根本的体验只有两种——安全或者恐惧。安全就是爱,被妈妈抱着就很开心;离开妈妈了,这种安全感缺失了,它就会变成恐惧,恐惧我就会哭。所以人的内心情感,只有这两种:一种是爱,一种是恐惧,爱的背后是安全,恐惧的背后是失去。
好了,一切抑郁症患者孩子的根本的源头就在这个地方:他因为爱的缺失,安全感的缺失,而导致了他的心灵意识的回避。心灵意识一旦要是去回避了这种害怕失去后的恐惧,它就会形成自闭症,不愿意跟外界交流。跟外界交流就有可能失去,所以我就自己主动地、自愿地,切断了跟外界交流的意愿。内心里面没有跟外界交流的企图了之后,人的意识就会自动地、本能地去回避外界,人就会变得可能是哪个地方发育不全了。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了?或者是不愿意跟外界接触了?或者是智力上受影响了?这些都是一样,内心里面缺失了爱,缺失了安全感。
所有的心理学,最根本的原因,追究到它的头,就是内心里面的这个自我,在形成的过程当中,安全感的缺失,爱受到了创伤。比如说父母的离异啊、吵架啊;比如说平常耳闻目睹家里面的这种不幸啊、贫困啊;比如说长大了之后看到自己在社会上没有价值啊,看不到未来希望啊,被社会上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所对待啊……导致他内心缺失的时候,内心自我愿望本能的回避,会导致意根,导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其他的五根的作用形成了缺陷。这就是这些抑郁症啊,狂躁症啊,种种这些包括有自虐、自杀倾向的孩子的根本原因——心灵自我的缺失感。心灵自我应该是建立在爱和安全之上而成长起来的,但是在成长过程当中,如果缺乏了安全,缺乏了爱的给予,那么恐惧就会蔓延,恐惧代替了爱,他就会自我保护,自我保护的结果就是自闭、抑郁、狂躁或者破坏性的举动,就是这么个原因。
当孩子长成了成年人之后,我们的意识形成了重重的铠甲,知道了这个是对的,那个是错的;知道了这个是法律,这个是合法的,那个是非法的;知道这个是成功的,那个是失败的。我们将这种「知道」当成了我们自己,我们就会本能地忽视了我们内心久远以来缺失的那种爱。你可能觉得自己,「我很健康啊,我很正常啊,我很安全,我现在有钱、有工作、有住房,很安全啊。」那么有钱、有工作、有住房有身份的人很多,他们那些人为什么会自杀呢?是因为内心里面被遗忘的那个体验,它并没有消失掉,它只是被你的意识遗忘了。
可是,你的意识是被它推动着的,是被你的心灵意愿的体验推动着的。当你的意识思维、逻辑思维、知识体系运行到一段时间,不能再充实了,我们成年人了,思维已经定型的时候,内心里面被你长久忽视的那种很深的情感的体验,情绪的感受,和认知过程当中形成的,对于世界的最初的那种认知觉受,它就会反映出来。你小时候什么样的性格,这个时候就会变本加厉地爆发出来。小时候缺乏爱的人,到了中年之后,往往会离婚啊,会出轨啊,或者会自杀啊,或者会跟社会上格格不入。为什么呢?他缺乏安全感。他没有安全感了之后,他即便长成成人,他的内心依旧是孱弱无力的,依旧是一个被抛弃在黑暗当中的婴儿。这个是人没有办法面对的,因为他找不到。
现在的科技对于人类的认知,现在的心理学也好,包括精神病学也好,对于人体体系的研究,都是很表浅的。我刚跟你讲的这一点,人类真正的自我,人类的一切心理疾病的源头,不在意识,在我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当中。内心体验和感受以我们心灵的认知存在,而这种认知是我们先天就有的。这种认知就是我们讲的灵魂、人的神识、灵识。灵魂它会带有前世轮回的印记,这种印记是什么?就是人的习气、习性。
比如说你今生很喜欢吃甜食,哎呀,吃了一辈子,一听到甜东西你就会流口水,见到甜的就不要命。等你死后,你的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都处于停顿状态的时候,你的内心体验和觉受,他们不会随着你的肉体死亡而死亡,他们只是像是脱了层衣服一样的,他们还会继续他下一个过程。而下一个过程,就会带着你今生内心的体验和欲望、感受走,然后你转生成下一个人的时候,你先天可能对糖就会非常喜欢,爱得不得了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很多天才儿童,为什么有的孩子他其他方面都不行,但是他画画,那一出手就是「大家」;有的人先天对音乐很敏感,小小年纪就会弹钢琴;有的人却是数学天才,对数学非常敏感。那是他过去轮回当中,那些烙印在他心灵愿望之上的过去的记忆,过去的习气。
所以,如果我们在研究治愈抑郁症,包括治愈这些抑郁症孩子的过程当中,如果不能够把路找对,那你给他讲多少道理没有用处的。如果道理能治病的话,世界上没有病人了。咱们现在不是谈到灵魂这个层面了吗?在灵魂这个层面往下走,就跟佛法有关系了。因为佛法开示的是,人的灵魂怎么来的?他是如何形成的?人的灵魂的过去是什么?包括灵魂之上还有什么?包括灵魂他要去什么世界?在佛教里面不是讲十方三世吗?过去现在未来,十方,四面八方,各个宇宙,就像立体空间,叫十方三世宇宙空间。十方三世宇宙空间,它是怎么形成的?我刚才讲了人有灵魂,灵魂不是我们的意识,而是我们内在的心愿。你说的感受,感受是体验的波动,没有体验你不会有感受的。你被火烧了一下,那个是体验,然后以后见着火的话你会恐惧,那个是感受,明白吧,感受是体验的波动。我们人是有感情,有感受,感受深处是人的体验,体验深处是能够体验的认知,这种认知,是一种灵觉,不是人的意识。
我给你举个不恰当的例子。现在咱们在说话,你听得很认真,你全神贯注,什么事情都没有想。因为在前两个小时,吃饭的时候,你口很渴,喝了大量的水,这会儿你突然内急了,哎,突然间想上厕所了。你在听我说话,全神贯注,你的意识全部放在我身上。我问你,当你感觉到内急,想上厕所的这一瞬间,是谁告诉你的?你没有意识到你要上厕所啊,你的大脑一直在听我说话呢!你怎么知道自己现在马上很迫切地要上厕所?是谁告诉你的?谁提醒你的?谁知道你要上厕所?告诉你啊,这个是你心灵里面那个认知。祂是在我们身心深处,是不受我们意识的左右的。知道你内急想上厕所的,是你身心深处的,你的身心整个世界是建立于祂之上的,那个叫——觉知,在佛教里面把祂称为阿赖耶识。祂只是一个观察者,祂本身是无善无恶,无生无灭的。
在那个清醒的觉知的基础之上,形成了觉知对自己的认识——「我是存在的」。有了存在之后,就有了当下,存在就是当下,就是存在感,就像虚空一样的东西,当下。有了当下,就有了当下的过去和未来,这个就是时间。存在感的分别形成了空间的波动,波动的空间,就形成了现在、过去和未来,就有了时间。时间带动空间,空间相续于时间,就形成了不同空间的层层层层的叠加。在我们心灵的体验上面,就是人的觉受。有了觉知,觉知对于觉知的认识,形成了存在,对于存在的分别,形成了觉受。这个觉受是什么呢?就是大乐、喜悦、宽恕和温暖。
这种觉受形成的时间长了之后,会有觉受的波动,就会形成了三界上层的空间。这个空间,我们把它称为无色界。那个里面的生命是没有形态的,没有形象的,全部是光一样的存在。当心灵的这种觉知,在光里面被光所牵引、波动、交织的时间长了之后,会形成了光中间不同的光影,这种光影我们把它称为空间,觉知在空间里面折射出来,就成了认识空间的知觉,「知觉乃众生」。这就开始了有个体意识的生命,也就开始形成了想阴,我们的「想」,你内在里面知道今天想干什么,我想要干什么,那个「想」,就是由那个地方开始的。
但是你现在内心里面的那个「想」,距离那个地方还很遥远很遥远,为什么呢?他经过了层层层层不同的空间,不同的心识体验,不同的心识经验,经验将觉知凝固成为了……当觉知认识了空间里面的光明的时候,就一定有一个认识光明的知觉存在,这个知觉被束缚在所认知的空间当中,被所认知的光明所牵引的时候,对光明形成了定识:「这个光是明的,那个光是暗的;这个是好的,那个是不好的」,就形成了善与恶,形成了得与失。得与失的体验凝固了体验光明的觉受的时候,觉受就会形成了体验最初期的东西,是什么呢?就是对于事物形态的凝聚感。
我们原本看到这个空间,它是非常广袤的,当我们看到空间有一块地方很亮,另外地方没有这么亮的时候,我们的目光被光亮的那块儿所吸引的时候,这个叫凝视。这个凝聚就会使你自然地忽视掉其他的地方,就像我们很专注地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,其他地方的景象,你虽然在看,但是你看不到,是一个道理。那么,当我们内心里面这种身心深处的觉知,被所觉知的世界所吸引的时候,这种吸引将觉知凝固成为知觉,知觉又被所知觉的景象,所牵引所凝固了之后,就形成了人的「想」。这个「想」是怎么表现的呢?这个「想」在我们的心灵深处,是一种非常细腻,非常微妙的觉受。
我跟你举一个例子。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儿很可爱的时候,你再回想起来他的时候,你的内心会有甜蜜感,「哎,这孩子真可爱啊。」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受伤了,哎呀,手截肢了,或者什么地方点燃了,被弄破了,你看到他的时候,除了焦虑以外,内心里面还有那种很酸楚的,很遗憾的地方,就那个地方。他在你感受和体验极深的,那种很微细、很微妙的觉受当中。那种觉受,就是我们「想」的基础,为什么会想呢?因为我们有想的东西,有东西让我们想,我们才会去想。让我们想的东西,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心灵深处对于世界,对于宇宙,对于存在的,非常细腻,非常细腻的觉受感。这种觉受,随着所觉受的境界,越来越粗重,越来越粗浅,就跟我们不愿意觉受的东西,形成了对比。这就是明亮和黑暗,希望和恐惧,神灵或魔鬼,生存或死亡,这个就是轮回。
当我们开始被「想」,被我们的觉受,凝聚成为觉受的境界的时候,就已经跟我们境界所固守的……我们肯定都喜欢光明的境界,喜欢善良的境界,喜欢安全的境界,不喜欢恐惧的境界,不喜欢黑暗的境界,不喜欢被仇视的境界。善良跟仇恨对立起来,光明与黑暗对立起来,存在和消失对立起来,得到与失去对立起来,神灵和魔鬼对立起来,这个就是「想」的境界,就开始形成了。或者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,包括我们生命灵魂的过去,包括我们灵魂的未来,全部建立于一个「想」之上,这个「想」就是我们心灵深处,对于存在的体验。
好了,这个时候,灵魂一旦形成了之后,灵魂是不受自己控制的,为什么呢?因为灵魂的形成是我们心灵认知的觉受。你认知的觉受,对觉受的越执着,这个觉受牵引你的认知就越强烈。你越执着什么,当你身体死了之后,你今生所执着的那些心灵的体验啊,觉受啊,它会牵引你的心灵想的,心愿的认知,去追随它下一个对境。我跟你举个例子。就好像是你走路时间长了,腿很酸困,想坐下来,坐了一会儿之后,那个椅子不让你坐了,让你站起来,你还会习惯性地再去寻找下一个椅子坐下来。对了,就是这种惯性,这种惯性我们把它称为业力,称为习气,这个就是人的灵魂,可以在六道不同的空间当中去轮回的根本原因。
我刚才跟你讲了这么多的关于灵魂,目的是什么呢?目的就是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研究者,包括做一些抑郁症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治愈者,我告诉你怎么去治愈这些孩子,怎么去打开一个人灵魂深处的光明。要让孩子在内心里面体验到安全,要让孩子在内心里面体验到温暖,同时要让孩子在他的身心深处看到希望,就这三条。怎么样看到希望?找出他的长处来,哪怕这个孩子一无是处,真的很糟糕,你也要夸他皮肤好,个子高,跑得快,睡得好。夸奖可以激发一个人觉受深处的安全感,夸奖、赞誉可以驱散人情绪深处的恐惧感。
怎么样能让孩子能够体验到爱呢?多承认他,多肯定他,多说「我爱你」,多去拥抱他。「爱」这个东西不讲道理的,哪怕他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,你一样爱他。「爱」这个东西是没有理性的,同样的,抑郁症患者的这种表现,它也是没有道理可讲的。他家庭环境很好啊,他长得很漂亮啊,他衣食无忧啊,他就抑郁了,没办法,没道理可讲啊,怎么办呢?去用种种方法开启他灵魂深处,他曾经有过的,那种对于温暖的体验,对光明的记忆。光明在人世间表现出来是什么呢?宽恕,接纳,纯洁。
当一个人在内心的体验当中,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别人的爱,别人的肯定,他就会变得很自信。当一个人在心灵体验当中感受到别人的宽恕、接纳、温暖,他会越来越安全。当一个人安全了之后,负面的情绪消散了,他的一切症状就跟着消散了,他也不知道咋回事儿,不讲道理的。抑郁症、精神疾病就是不讲道理的东西。他完全是人的心灵认知,被所认知的对境,要么是被希望和光明牵着走,要么是被黑暗和恐惧牵着走。被黑暗和恐惧牵着走,那就是抑郁症、焦虑症,随时准备自杀或杀人的孩子;被人的光明和安全牵着走,那就是健康的,对社会有益的,知书达理的,非常稳定的,非常开心和快乐的孩子。所以,我刚跟你讲,人的心灵体验,心灵感受只有这两种,一种是爱,一种是恐惧,爱的背后是安全,恐惧的背后是失去。
那么怎么样去教育孩子呢?他们又不是你的孩子,你又不可能天天跟他在一起,怎么办呢?夸奖。没有别的办法,只有这一个办法——夸奖。第二个,时刻要让孩子在心灵的体验当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无条件的爱,是没有条件的,就哪怕你是抑郁症,哪怕你是残疾,我也爱你,没有任何条件地爱,对于你永远是无条件的支持。这两种可以大大地缓解抑郁症,抑郁症不是靠棍棒可以教育好的。
当抑郁症的人活到成年之后,他们内心里面是非常黑暗,非常孤独,非常孱弱,非常单薄的,这个阶段的抑郁症怎么去做呢?面对整个社会,那些白领,那些中产阶级,包括那些富豪的抑郁症,怎么去做呢?有两种方法,第一个,让他们内心看到希望。一个人没有希望的时候,心灵的体验就好像是进入到黑暗的旷野一样,就是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,干什么都无所谓,干什么都索然无味,干什么都是麻木的,都是被动的,没有自己的任何一点兴趣爱好,也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理由了,这个就是抑郁症的开始了。很多人想自杀就是因为这样,这个世界不需要我,我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是个负累,我是个没用的人,等等。让他们内心里面看到希望,看到自己的价值,不仅仅是看到自己的责任,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对这个社会,对这个世界是有用的人,他们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。人真正的价值不是你有多少钱,真正有用的人,是对别人的存在有所帮助的人,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,那个叫有用的人。
所以,治疗抑郁症,一定要去激发这些人内心深处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。「哦,我是有用的人,我是有价值的人,我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的人,我是可以去建设社会的人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」这样的话,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,同时会带来什么呢?自我责任感。我应该怎么去做,我应该去负担起这个责任来。慢慢地,他的各种负面情绪,就会被他的这种责任和价值感所摧毁、摧灭,他就会变得很正常了。
还有第二种方法,第二种方法是什么呢?就是对于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文化的人,去给他们介绍真理,让他们去理解生命,让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,去看到生命的实相,让他们重新有一个选择自己生命的机会。当一个人,受过教育的人,看到了究竟的法义,他会用理性去思维,会在里面去寻找漏洞,会仔细地去分析,在分析的过程当中,他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,当他审视完之后,知道这个真理,确确实实是真理的时候,他的生命就等于是第二次投胎一样,他就可以选择自己生命的未来了,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修行者。
一个修行者是不存在抑郁这一说的,因为修行者的生命,修行者的灵魂,修行者的身口意,是属于神灵的。你不属于你自己,你的虔诚心不是全部供养给了真理吗?你不是要用你的身口意去供养释迦牟尼佛吗?所以你已经不属于自己了,你的身口意不属于自己了,哪有你去抑郁的资格呢?你没有这个资粮了。我抑郁是因为我不想干什么,或者是我认为我干什么没有意义,或者是我认为我的存在就是废物,就是垃圾,或者是我认为我的存在就是一种痛苦,可是你的这种存在都已经供养给佛了,供养给神灵了,供养给真理了,哪有你去自暴自弃的资本呢?没有了。当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和整个的心灵愿望全部投向真理的时候,这个人可以从根本上治愈精神体系里面的黑暗,也就不会有抑郁症的存在了。
第二种方法是最彻底最根本的。
所以我跟你讲这么多,回头你去分析下,理解下,看看我说得对不对。对于孩子的教育,它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,因为人心灵体验的形成,心理的状态是由心灵体验积累而形成的,它应该慢慢地往前推,往它的根本推的过程,这个过程当中就是——无条件地爱、宽恕、赞美、支持。你做什么都是对的,你今天摔了一跤,「哎呀,这个姿势真帅。」今天砸了个碗,「哎呀,砸得真好!哎呀,你帮了爸爸一个忙,这个碗我一直想扔,舍不得扔,你今天砸了,好,奖励你。」
抑郁症患者,通常有一个通病,不是很爱关心别人,我连我自己都不想活了,我凭啥去关心你啊?我自己活得还很痛苦呢,我哪有那个精力去关心别人呢?当一个人的心思不在自己身上的时候,当一个人的心思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,他的恐惧感会大大减少,只有这一个方法——去做公益,你去照顾老人,去街道上拉个绳子维护治安,还是去捡垃圾,都行。
让他天天去做公益,大家起来一块儿去做公益,每天想的、讲的都是怎么样去为别人好,怎么样去对这个社会好,怎么样能够去更大程度地为社会付出,他内心里面的压抑感、恐惧感、不安全感就会大大减少。内心里面的自我焦虑减少了之后,内心里面的安全感就会增加;内心里面的阴冷减少了之后,内心里面温暖就会增加;内心里面负面的情绪、否定的观念减少了之后,内心里面积极的、向上的一面就会增加。内心积极了,人的观念就会跟着改变,他就能看到希望了。你也许没有钱,你也许真的是一个生活很困难的人,但是你最起码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,你是一个可以为别人带来幸福的人,那么你为别人带来的这种幸福,它就是你的价值啊。
所以,对待抑郁症的人,想过来寻求帮助的人,最核心的,也是唯一的一点——去做公益,永不停止去做公益。全身心考虑别人的人,一定是被神所看护的人,一定是被神所加持或保佑的人。他的内外,他所到之处都是有光明的,都是有神灵看护的,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神灵。
治疗抑郁症患者的方法,不需要那么多高大上的理由,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,不需要什么佛教的标签,不需要什么神灵的佑护、加持,不需要。就是一个词——公益。想治病吗?想抑郁症好吗?——做公益。你也许看不到意义,但是你必须得要去做,要学会给予,要学会付出,要学会奉献,要学会检讨自己,这是抑郁症患者治愈的第一步——学会奉献、学会给予、学会检讨自己。下一步才是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肯定。
公益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路,不论你静坐也好,还是做什么,公益是一个核心的东西。一个内心里面不知道为别人付出的人,不知道奉献自己的人,他的抑郁症永远好不了,你的静坐仅仅是让你躁狂的情绪安抚了,它的根还在。根是什么呢?对自我的爱护。一个长期做公益的人,一个内心真的把自己能够奉献出去的人,他即使不禅定,即使不静坐,也依旧可以起到抑郁症康复的作用。
我们就是为了做一个为社会付出的人,对别人的存在有帮助的人,我们不求自己的获得,我们只是力求让别人过得好,让这个社会更加地和谐稳定,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的安全和干净。一天你拒绝,两天你拒绝,你觉得索然无味,形成的时间长了之后,因为不是你一个人在做,它会形成一个氛围。这个氛围是什么呢?人们都很和善,人们内心里面都是愿意付出的,当你的情绪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了之后,你会发觉到自己内心深处那种阴冷的、自私的体验。「哦,看来是我不对,我应该像他们一样付出。」这种念头,这种心灵的体验转变了,你过去的那种生不如死的念头就转变了——「哦,原来我不是为着自己活着,我的存在可以为了社会,为国家,为我们这个民族」——说大一点。哪怕带来非常微小,但是有利的、向上的因素,这就足够了。
抑郁症真的不难治,就看这个人的心,是为别人的,还是为自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