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5月7日錄音
(文字整理僅供參考)
佛教,跟其他的宗教,最根本的差別,在於什麼呢?佛教是避世的,最終目標是出離,佛教沒有渴望在人世間建立什麼國土。佛教的根本思想,認為天上地下一切國土,全部是人的心——人的心塵、心垢妄想成立的。包括法師您現在坐的這個車,承載這個車的土地,承載土地的這個星球,承載這個星球的宇宙空間,這一切全部是我們的心識業塵凝聚而成,投射出來的一種幻象、假像,它並不真實,你知道嗎?
西方有一門學科,是對於基督教、基督思想一種深入的探索和研究,他們提出一句話來——凡是真實的,不會改變;凡是虛假的,本來不存在。這和佛法的精神,是高度統一的。
佛法講的是,諸幻熄滅,非幻不滅——《圓覺經》上有這麼一句話,「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」。「非幻」,咱們把祂講成真實的,「諸幻」,「幻」它本身不存在。就像是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,你們感覺到現在這個車,你們坐在這個車上很真實,為什麼真實?因為有你的肉體,你知道嗎?你的肉體坐在這個車上,你的心,對你的肉體有了攀緣,有了感知,才會延伸出來你坐的這個車,包括這個車在大地上面。這一切全部是由你心識的感知,感知深處的認知,認知深處的覺受和細膩的覺知,這一層一層的演化、聚合投射出來的,目前你的身語意三業,和身語意三業相對應的宇宙空間和萬事萬物。
所以,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告訴你,你現在所認為存在的和認識存在的這個你,本質上都是虛幻不實的。那麼,在虛幻不實的這個身語意的自我當中,有一個能夠認知這個虛幻的「認知」,這個認知,就是我們所認為的自我、我執識的根源。
我再跟您系統講一下,因為佛法是一個非常理性的,是非常嚴謹、非常嚴密的科學。您看到我拿的這串念珠了吧,這是一串綠松石的念珠,這個叫綠松石。當您看到這串綠松石的時候,您認為它很自然,但是現在我們把這串綠松石,分解成微塵,您看到的僅僅是各種能量、原子聚合而成的相。您為什麼會對這個相產生了綠松石手串的認知、認識呢?是因為你的意識、記憶、分別形成的概念和思想,你的意識調取了你的概念,形成了思想,對於這個相產生了分別,它就有了名——綠松石,它就有了相——綠色的石頭。
這個世界,包括你們坐的這個車,你們身邊的一切事物,都是名和相——名相構成的,對吧?那麼支持這個名相的是什麼呢?是什麼在賦予萬事萬物,緣起性空的能量聚合的形態,以它具體的區別於其他形態的名相呢?——意識,它源於人的意識。
你們現在所認為的自己的意識,是你的思維、記憶,知道吧?你們所說的,「哦,我意識到了什麼」「我意識到了前方有一個東西,我意識到前方沒有東西」「我意識到我在聽老師說話」「哎,我意識到我聽懂了,或者沒有聽懂」,你們所說的這個意識,實際上是你們的思維。你們的思維由什麼構成呢?由概念、記憶和意識相續形成的一套連貫的,像系統連貫一樣的,一個循環往復的體系。意識調取了記憶,結合記憶對你目前意識到的現象,發生了分別,賦予了所分別的狀態,一個名,一個相,然後再把這個名和相,形成概念和體驗,儲存在你的大腦裡面,循環往復,你就會將這個思維、這個思想,當成了意識。實際上,思想和思維、記憶不是你的意識,你的意和識是兩種東西。
現在你在聽我說話的時候,你在仔細地分析我說話的時候,靠的是你的記憶,對吧?如果你沒有記憶,我說什麼你是聽不懂的,對吧?我在說中國話,你能聽懂,如果我現在說外語,說英語,你的記憶當中沒有記憶英語的概念,你聽不懂我在說什麼,雖然你在聽,雖然我在說,但是你聽不懂。所以說,你真正聽懂的,是你的意識調取的概念,明白吧,並不是在於我在說什麼,也並不在於你在聽。聽清楚了!但是能夠調取記憶的那個「能」,那個是你的「意」,被調取的那個概念,形成的思維連貫,那個是你的「識」,就是你的思維,意和識連帶起來就是你的思想。
現在我們層層往下分解,是什麼賦予了世界以名相?是你的記憶概念,結合你意識的分別,形成了對外界狀態的名和相。把你的記憶、你的思想去掉了之後,那個能分別外界名相,能調取記憶概念的那個「能」,就是你大腦當中的那個清醒,「哎,我知道自己在想什麼,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」的這個知道,這個是你的「意」。
這個意,它可不是你先天就有的,它也不會隨著你死後一直延續下去。這個意,就跟你的眼睛一樣,它是個工具。你的眼睛能夠看見東西,是吧?你覺得這個世界是我看到的,實際上不是你的眼睛看到的,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光,只能看到光的反射,你看不到圖像的。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光的反射,看不到任何圖像,這個是有科學支持的,從生理學上,咱們是知道的。現在你們坐在車裡面,把窗戶拉上,用黑布包起來,雖然你的眼睛睜著,你什麼也看不到,並不意味著你的眼睛瞎了,明白嗎?你的眼睛依舊在看,但是因為沒有光線的折射,所以什麼都看不到,是這樣的吧?你的眼睛,僅僅是一個工具而已,就像你的手一樣,我的手能夠拿筷子,能夠拿剪子,能夠拿鏟子,但是這個手,並不是我想拿剪子、想拿筷子的這個「想」。這個想是什麼呢?這個想,就是人心靈深處的願望。
前面說了,法師,你所認為的「我在想」「是我意識到什麼」,那個意識是你的思維,他不是你的意。你的意是思維之中的那個能夠調取思維的清醒,那個清醒深處,他連帶的是你的感知。「我想要做什麼,我想要聽什麼,我想要看到什麼」,這個想要,就是你的內心深處的這種感知,「我感受到什麼東西了」,這個感知和你的記憶相續起來,他就是你所認為的自己。
當你內心深處的這個想要,「我想幹什麼,或者不想幹什麼」的這個願望,能夠停下來,能夠分解,能夠淨化的時候,你就會發現在你內心的感受深處,你可以看到願望;在你的願望深處,你可以看到脫離你的意識、記憶、思維和感受的,一種對事物存在的認知。那種認知是在感受深處,是在你的願望深處,他是願望的根本。
我再跟你舉個例子,你就能夠明白一點了,他是比較細膩的東西。
法師,現在是在光天化日之下,你眼睛睜得大大的,在外面走路,你不會有任何恐懼感,因為你什麼都能看到。瞬間天黑了,你依舊走的是這條道路,你身邊沒有一個人的時候,你內心裡面肯定會緊張,因為你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。「哎,怎麼我什麼都看不到了?」「哎,這是在什麼地方?」你內心裡面對你目前所處的環境一定有一種警覺感,和你剛才的坦然、放鬆、非常確定的心態,有一種差距。突然間,你對你所看到的,你所感受到的,你所體會到的,你所接觸到的一切,突然都不確定了。我現在說的就是這種不確定感。就是你內心深處,突然對於黑暗不確定的時候,你對於你所處的環境和你自己所處的狀態,有了不確定的警覺心的時候,那個警覺,就是你的認知。
你現在認知到外界的環境,是你可以掌握的,所以你的心是放鬆的。當你認知到外界的環境不受你掌握的時候,你的認知,就會對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認知的一切,發生了懷疑,他們就不會成慣性的相續了。他就會開始反思,開始在內心深處去反思、回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。就是這種反思,內心深處對於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突然產生了不確定感的這種「不確定」,那個就是你的認知。認知是什麼呢?認知是人的想陰。想不在人的腦子裡面,我給你們說一下,想不在人的腦子裡面,想是在於你內心的願望深處,有願望帶動了認知,你的意識才會想。
舉個例子吧。你現在專心致志聽我說話,你現在肯定沒有想你寺院的事情,是吧?你的心在我這個地方,所以你不會想寺院的事情。現在突然間寺院打電話來了,「哎呀,住持,不得了了,寺院出大事了。」你的心一亂,你心裡面的願望一旦攀緣到寺院去,我說什麼你是聽不到的。「啊啊,老師,你在說什麼?不好意思,我現在馬上要趕回去,那邊兒出大事了」,對不對?左右你想的,是你內心的願望,而不是你的意識。你的意識,僅僅是你內心願望的一個工具,一個實現的工具而已。就像我想把這串珠子從桌上拿起來,我的手才會去拿,把它拿起來,明白嗎?並不是我的意識,意識到我要把它拿起來,我的意識只知道它是存在的,但是我想把它拿起來,並不是我的意識決定的,而是我內心的願望決定的,對吧?
你內心的願望聽到了你的徒弟跟你打電話,「哎呀,師父啊,不得了了啊,出大事兒了啊」,你內心裡面的心一下被提起來之後,攀緣到寺院的事情上的時候,在那一刻,我雖然在跟你說話,你是熟視無睹的。你只知道我在說話,我說什麼,你是聽不到的。也就是說,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是跟著你內心裡面的願望去走的,對吧?
好了,我再跟你們講更深一層。這個願望,是誰在驅使這個願望?這個願望背後是誰在支持這個願望的發展?願望不可能憑空而來的,你知道嗎?願望不可能像是氣泡一樣,一會兒這兒誕生了,一會兒那兒誕生了,願望的背後,一定有一個支持願望的主體存在。我想——我願意——我能夠。這個我是誰?這個我是你願望背後的認知,那個認知,甚至於脫離了你的意識,也脫離了你的願望,那個認知,是你心識細膩的習氣,和累世劫無限微細的妄想構成的體驗。
法師,你應該是喜歡吃辣椒,吃麻辣豆腐的,是吧?這個喜歡,一定是源自於體驗,對吧?你沒有吃過麻婆豆腐,你怎麼會喜歡它呢?所以說,體驗在前,喜歡在後,也就是說,認知在前,願望在後,對不對?把你內心的願望去掉了之後,把他稀釋淡化了之後,那個認知就會顯現出來,他是一種體驗,那種體驗,他是極其細膩的覺受和極其細膩的妄想構成的,對於存在的認可——這個東西是存在的,因為有了存在,他才會有了存在的狀態。這個狀態,就是對於存在的渴望和對於所渴望東西失去的恐懼,人的內心裡面的認知,他的表現形式,就是希望和恐懼,這個就是人的想陰。
釋迦牟尼佛怎麼說想陰——「唯記與忘」,唯記憶和忘記,為想陰。我剛跟你們說了,記憶和忘記不在人的大腦裡面,記憶和忘記是在人的心靈願望的背後,是那個能夠推動願望,但是可以脫離願望而獨立存在的,對於六根和因果緣起的認知,那個是想陰。他認為這個東西是存在的,他有了形態,對於這種存在形態的取捨,形成了愛染——我喜歡這種形態。因為你喜歡這種形態,你就必然會有不喜歡的形態,碰著不喜歡的形態我就排斥,碰著喜歡的形態我就執著,這個就是愛和恨。愛和恨表現出來就是希望和恐懼,這個就是人的想。
在想陰的構成以下,還有東西,什麼呢?剛才我所說的這個想陰,法師,你能夠達到這一步的時候,你要是真的能夠在你的願望深處,能夠覺察到,能夠推動願望但是又可以不被願望所沾染的,這種對願望的認知。你能夠在禪定當中,能夠清醒地覺察到、覺照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你就已經開始脫離了分段生死,證得阿羅漢果了,阿羅漢果就脫離了分段生死。
你的肉身死後,你內心裡面的認知,脫離了所認知的願望習氣之後,祂本身就會像一面鏡子一樣,映照到宇宙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世界,和諸佛如來的心光心心相印。像鏡子裡面映照著光一樣,你可以照到自己八萬劫的生生死死,也可以看到眾生八萬劫以來的生生死死。你再不用入生死輪迴,這個叫解脫了分段生死。對應的話,應該是在大阿羅漢,五六地的菩薩。再往下走,就是剛才我說的這個認知,對於存在的形態有了認知,並且對認知的形態,有了愛染取捨,這個就是人的想——思慮。
我再跟你舉個例子。法師,你現在已經六十多歲年紀了,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思維是不受你的控制的。你平常想什麼,他不受你的控制,一會兒想這個,一會兒想那個,好像我什麼都沒有想,但是實際上腦子裡面的思維還是在運行的。可是我剛才跟你講過了,你腦子裡面的思維運行,他並不是腦子在運行,是你內心裡面的願望在推動他運行,在願望背後,在願望形成的過程當中,他會有一個認知和願望之間的,認知了這個事情存在,但是對這個存在有了愛染取捨的過程當中,形成的對認知的細膩的分別和體驗,這個叫思慮心。
思慮——好像我什麼都沒有想,但是我內心裡面還是不爽快,總是惦記著什麼事情。「哎呀,多少年前我是不是做錯過一件事情,我要懺悔。」「昨天看到豆腐好像又漲價了。」「寺院的伙食,可能最近不太好。」「你看那個寺院的房子可能又漏了,過兩天還得找人再補一補。」這個全部是你的思慮,知道吧?他是埋藏在你的心靈願望和感受很深的地方的,妄想和體驗的相續。你是不能停止他的,你沒有辦法停止他,因為你就是他產生出來的,就像是河面上的水泡,是不能夠制止河水的流淌的。
在你心靈的認知深處,還有一個,當你的認知從你的願望當中解脫出來的時候,你會發現,主導你願望,在你願望背後推動你願望,被願望所牽引的這個認知,他會隨著你的願望……,什麼叫願望?說白了,慾望、習氣、感受,這都可以把他統稱為願望。當慾望清淨了,習氣清淡了,感受也消散了的時候,願望也就消散了。願望一旦消散,你會發現你內心裡面認知願望的,心底裡面這種認知的清醒,他也會分解。這個清醒本身,是因為認知了幻覺,而有一個認知幻覺的清醒,當幻覺熄滅了,習氣熄滅了之後,就沒有一個習氣和幻覺支撐的清醒存在了,這個時候那個清醒就會分解,這個就是進入了三摩地,進入了大幻觀。
一旦進入大幻觀之後,就是想陰分解的時候,想陰分解,就進入了行陰流。行陰流是什麼呢?行陰流就是在人的認知深處的,無始劫來的,細膩的體驗習氣和妄想分別,他像瀑布一樣,急速川流著,形成了汪洋大海,但是這片海洋卻是光明的,因為他直接折射著人的覺知,那個覺知就是阿賴耶識,三界六道的源頭就是人的阿賴耶識。
我再跟你們講一講,什麼叫阿賴耶識。
現在你背後坐了個人,現在這個人,他輕輕地把你的脖子摸了一下。仔細聽,你後面坐的這個朋友,他輕輕地把你的後脊樑、後脖子摸了一下,在他摸你脖子之前,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摸你的脖子,對吧?你是沒有意識的。當他觸及到你的肌膚的時候,你才意識到,有人在摸我了,對不對?聽清楚!是他先觸及到你的脖子,你的意識才意識到的。在他觸及、摸到你後脊樑的這一瞬間,到你意識反應過來,中間是有時間差的,你知道吧?在你的意識,意識到他摸了你的脖子的剎那之間,這一剎中間是有時間差的。那麼是誰知道?在你的意識沒有反應過來他摸你之前,是誰知道他摸了你?我摸了你脖子一下,你反應過來了,可是一定是你的身體先覺知到了有人摸過你,你的意識才會意識到的,對不對?在你意識到我摸你之前的這一剎那,是誰知道我摸了你?你的身體裡面一定有一個知道有人摸了你肌膚的「知道」,告訴你的意識有人摸了你,你的意識才會反應過來有人摸了你。
你的意識僅僅是知道而已,而你的肌膚,知道有人摸你的那個「知道」,絕對不是意識,祂是在意識之前的,對吧?那個「知道」,就是你的心識裡面極深極深的覺知。那個覺知,祂透過你的感受,透過你的認知,透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直接起作用在你的肌膚上面。我摸了你一下,在瞬間,在剎那之間,你的意識沒有反應過來之前,但是你的身體已經知道有人摸你的那個「知道」,那個就是你的覺知,那個不是認知,那時候認知還沒反應出來呢!你知道吧?
所以,阿賴耶識,識陰、行陰、想陰、受陰、色陰,實際上,在你色陰調取的每一個概念,每一個分別,每一個覺受當中,都有識陰的覺知在同時存在,明白吧?就像是光照在水裡面,每一滴水珠當中都會有光的影子,這是一個道理。
在你心靈深處的那個認知,就是願望背後,承載願望的那個清醒,隨著你的願望、慾望、習氣清淡了之後,那個清醒也開始分解了。分解的過程當中,就會呈現出來覺知的廣袤。覺知以什麼呈現的呢?以覺受的波動來呈現。那是非常細膩的,非常光明的,非常祥和的覺受的波動。我現在跟你們談覺受那都是胡扯的事情,因為你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覺受,你知道嗎?你們只能知道感受,你們只能知道意識,你們不可能知道什麼叫覺受的。
我跟你舉個例子,什麼叫覺受。法師,你剛洗完澡,身上暖暖和和的,非常舒服,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,洗得乾乾淨淨的。你躺在搖椅上喝茶呢,你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身體,也感受不到任何煩心的事情,你現在此時此刻,非常安逸。你不留神翻了個身,結果在你的躺椅上面有個圖釘,那個圖釘把你的肩膀或者胳膊刺了一下。在圖釘刺進你肉的那一瞬間,你的意識是沒有反應的,你的身體在那一瞬間會有巨大的反應——痛、刺激。在你的身體感受到刺激的那一瞬間,一定有一個能夠感受到疼痛的清醒,那個清醒就是覺受。你好好想一想,這段法你們去反覆地聽。你本身是很安逸的在那兒坐著喝茶,你感受不到自己的身體,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思想,很安逸,和風煦煦的,夕陽暖暖的。突然間,你的身體被一個圖釘扎了一下,在那一瞬間,你的意識還沒有反應過來痛的時候,你的身體已經痛了。痛不是概念,痛一定是感受,對不對?在你感受深處,能夠清醒地、瞬間能夠覺受到感受的那個清醒,就是人的覺受。
我再跟你舉個例子。大夏天,七八月份,法師你在那裡打禪,昏昏欲睡,打坐嘛,「保持清醒,保持清醒」,但是確實是挺睏的。這個時候,突然間,你的徒弟往你頭上澆了一瓢冰水,剛從冰箱裡面拿出來的冰塊兒化成的水,澆到你的後腦勺上,在那一瞬間,你的身體一下子激靈起來,打了個激靈。你想,在那麼熱的情況下,你的身體很昏沉了之後,一瓢涼水澆到你的後腦勺上,在那一瞬間,你的身體打了個激靈的時候。切記!注意!在你的身體打了個激靈的時候,那個時候你的意識還沒有反應過來,你的身體是有反應的,知道吧?你的身體本身也不會對冷和熱有反應,是你的心攀緣了你的肉體,才會對冷和熱的這種感受、刺激有反應的。聽清楚!在你的身體一激靈的時候,你內心深處,一下會有一種很清醒的,好像恍然大悟一般的一激靈,那一激靈當中,那一激靈的深處,就是覺受。
法師,你到了覺受這個地方,你如果二十四小時都能夠保持在夏天被澆了一盆冷水的,這種一激靈的清醒的覺受當中的時候,你就知道什麼叫身心脫落了,你就知道什麼叫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是你自己了。那個清醒是不受你肉體的限制的,無論是被澆了冷水,被澆了熱水,那個清醒本身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,只是被你的習氣慾望把祂給蒙蔽住了,成為了認識習氣慾望的那種認知,就變成想陰了。在想陰消退之後,在行陰流裡面,你二十四小時,都是高度清醒、高度清澈的,而且是離一切冷熱對境、生滅對境的清醒的覺受,這種覺受,就是覺知的體現。
聽清楚了!覺知不會單獨存在的,沒有一個單獨存在的覺知,知道嗎?覺知只是一瞬間的錯覺而已。祂不是意識的錯覺,祂是人的心靈的錯覺,祂不受意識的禁錮。錯覺就一定有一個錯覺所分別的對境,那個對境就是我剛才跟你說的清醒——覺受是清醒。當這種清醒熄滅了清醒所攀緣的對境,什麼對境呢?光明的生滅。覺受是以生滅來呈現的。
什麼叫行陰流呢?唯生與滅,是行陰。生和滅,形成了現在、過去和未來的時間,時間的具體表現是能量,能量的形態是光明,所以進入到行陰流,是沒有自我的。進入到行陰流,你就是那個清醒,清醒就是你,你就是宇宙,宇宙就是你。一切眾生的生命、形體、世界,全部是你的呈現,你以一切眾生的生命形態和表現形式,來展現你的存在,這個就是行陰流。而行陰流,祂的體現是能量,是光明海,所以一旦脫離了想陰,你就是行陰的遍及宇宙的清醒、清澈,無所不在的廣袤。
進入到行陰流之後,我就不跟你們講這些概念了,因為這些概念佛經裡面都有,但是數千年來,能夠真正實證的人鳳毛麟角,屈指可數,所以我現在就跟你們講實證的境界。
當這種清澈的、遍滿宇宙的這種清醒,祂和眾生是一體的,一切眾生都是祂生命的表現,一切眾生的表現都是祂生命的延續,祂脫離了對所表現的光明大海和光明眾生的分別和認知的時候,這種清醒,僅僅是一種清醒而已,卻沒有一個清醒的對境,不會被所清醒的對境所牽引、凝固、遷流的時候,祂就從生和滅中脫離出來了,「唯滅與生,是行邊際」。
我剛才跟你們講到行陰流了,在這一步禪修的時候,你可以說是人世間的神靈了,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時候,你可以脫離你的身心意識而存在了。你是存在的,你是以整個宇宙的光明存在的,光明是一種形態,而光明的性質,是純澈的清醒。這個就是行陰流。當這種純澈的清醒,從清醒所剎那分別的宇宙時空、眾生的光明的諸神世界當中,不再去取捨和分別世界,不再去體察和體證光明的時候,就從行陰流的生滅當中,解脫出來了。
那是一種什麼感受呢?在禪定的時候,你的身心都是光明的、透明的,非常舒適,非常極樂,非常微妙的覺受,但是卻沒有一個承載覺受的覺知了。覺知不再被覺受所牽引了之後,覺受就慢慢消散掉了,就只剩覺知的單純了,這個單純的覺知就是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就像癡呆一樣,「兄弟八個一個癡,其中一個最伶俐,五個門前做買賣,一個往來傳消息」,阿賴耶識就是那個癡呆,像大圓鏡一樣。阿賴耶識從覺受的光明海洋當中,復甦了祂清澈明晰的本質的時候,那個光明海洋,就會變成了一種虛幻的錯覺,就沒有一個和眾生同體的生命,也沒有一個隨著眾生而表現生命的光明,祂僅僅是一念錯覺,覺知所投射出來的幻影。
我再跟你們舉個例子。就好像你的眼睛得了白內障——舉個例子,這個例子不恰當……因為眼睛裡面有白內障的眼星、雜質,所以你看到虛空當中有很多的雲彩啊,有很多的眾生啊,有很多霓虹色彩的光斑啊。你所看到的虛空當中的光斑和雲彩,那個就是行陰流,那個就是光明海洋。而你眼睛裡面的這個白內障、這個眼星,就是你行陰初起的時候的那一念。也就是說,你眼睛裡面白內障的眼星,就是覺知。你的覺知,阿賴耶識,是以覺受生滅來呈現的,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一定是以生滅來維持祂的分別的,識就是分別。
突破人的識陰的時候,一定是在禪定當中才能突破。突破想陰,從你的內心認知當中突破的時候,也是要通過禪定的,否則,你很難分辨得清楚。在突破行陰的時候,就好像是人睜開眼睛的時候,眼睛裡面的那個眼星、白內障沒有了。白內障沒有了,眼睛只是看而已,就像目光一樣,祂是通透、透徹的,沒有一個所謂的存在的形態,祂像眼光一樣,明了十方,但是祂卻沒有一個存在的形態。當眼睛裡面有了眼星的時候,那個眼星就稱為識——阿賴耶識,就是覺知。這個覺知就有了覺知的對境,那個就是行陰流,就是覺受。
當行陰流熄滅了之後,你覺知的清醒,從清醒所分別的世界當中,能夠返觀內照,不再去攀緣和分別清醒所普照的世界的時候,這個世界熄滅了,這個清醒也就熄滅了。這個時候,就是眼睛裡面的白斑被去掉了,外面虛空當中的雲彩就消散了,同時也沒有一個認知雲彩的眼睛裡面的白斑,就只剩目光的純澈,這個叫阿賴耶,就是覺性。在這一刻,你就從三界突破到法界了。
突破到法界的時候,有幾種狀態,什麼狀態呢?第一個,是無生的。這個是人類永遠不可能知道的事情。除非你是一個修行了多少劫,能一世成佛的人,能夠知道從三界到法界的這種體驗。我沒有辦法跟你們講無生是什麼概念,我大概跟你們舉個例子吧——就像鐐銬被打開了,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實際上都是鐐銬,鐐銬被打開的感覺。是你整個身體的每一個細胞,每一個思想,每一個念頭,每一個覺受,他都是鐐銬,鐐銬從內到外,從最細膩到最表面的肉身,全部像鐐銬一樣被打開了,自由的感覺。這是第一點,進入到法界的感受,第一個感覺就是無生的感覺,什麼叫無生呢?是鐐銬被打開了,不再被禁錮的感覺。第一,無生。
第二,祂是空的感覺。祂就像是空間一樣,就像我的手在空間當中移動,祂不會有阻礙,祂是通透的感受。
第三,因為祂無生,所以祂沒有過去和未來,祂是當下具足的圓滿。祂是十方三世一切盡在當下,十方三世一切盡收眼底,十方三世一切充滿了祂清淨的明澈,但是祂的明澈在十方三世一切微塵宇宙當中,都是如如不動的,這個就是阿賴耶,覺性。
第四,沒有遠近的距離。無量劫宇宙的邊緣,無量劫宇宙的盡頭,到你眼前的這一粒沙,是一樣的清醒。
還有一個,是你不會用眼睛看世界,你也不會用你的心去思維世界,而是遍知遍覺的。因為你已經不受任何形體的束縛了,所以你滲透在一切有形和無形,一切有相和無相之中,是遍知遍覺的。整個宇宙的過去未來,只是你手間的一粒沙,這個就是遍知遍覺。
還有一個,就是那種大喜悅、大自在、大歡愉、大樂的狀態,同時會伴隨著無限的恣意和舒適。我想問問你們,你們在人世當中體驗過最深刻的快樂是什麼?對於凡夫,可能就是亂七八糟的享受啊;對於你們來說,可能就是讀到佛法時候的那種激動啊,享受啊;跟別人交流的時候,內心裡面的安逸啊;或者是很累的時候,睡了一覺之後起來那種舒泰啊。我告訴你們,人類在人世間所感受到的任何的極度的歡悅,哪怕是你獲得了一千個億美金的滿足感,比起法界的那種歡愉,乘以十兆萬億倍,都不夠那個地方的億萬分之一,連法界一粒灰塵裡面境界的歡樂都沒有。
而且法界還有一個什麼體現呢?就是祂沒有內外,你知道嗎?因為祂本身是空性的,所以祂是包藏著一切生滅,在一切生滅緣起當中,祂是無礙無掛,祂是沒有任何阻礙的,祂沒有內外,沒有邊際,沒有來去,也沒有生滅,祂是那種大自在的喜悅。唯一能夠接近於祂的這種感受是啥?我大概跟你們說一下,三種感受。
第一,是你揹了兩百斤的麻袋在爬山,聽清楚,兩百斤,一百公斤,爬了大概四五百米之後,你實在是走不動了,累得快趴下了,然後你把那個麻袋放到身邊,躺在地上那一瞬間。那一剎那,你的身體裡面肯定有非常舒服、解脫的感覺,對,有點類似於這種感受,祂是一種解脫的輕鬆感。
第二,你在污水裡,你的頭和臉都浸泡在一盆子糞便裡面,裡面屎尿、菜湯、糞便啊……,你呼吸的也是它,看到的也是它,你在這個非常渾濁的污水坑裡面,很絕望地生活了很多年,突然間一下抬起頭來,呼吸到了喜馬拉雅冰山上的那種清冽空氣的感覺。非常舒適、清冽的空氣,這是第二種感覺,非常地潔淨,很乾淨。
第三種感受,你在睡醒覺的時候——我說的不是被人叫醒,是自然醒,你昨天睡了八個小時,今天早上自然醒來了。你醒來了,還沒有睜開眼睛之前,有一個從夢境到現實生活的過渡,知道嗎?你的思維裡面還留著夢境,但是你的意識已經醒來了,不在夢境當中了,但是那個夢境還殘存著。在殘存夢境和你睜開眼睛的那一瞬間,聽清楚了!你不是直接從夢境當中醒來的,它有一個過渡,你閉著眼睛,意識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醒來,但是那個殘存的夢境還有一點,在殘存夢境的舒緩當中,你睜開眼睛的那一瞬間、那一剎那,有一種甦醒的感覺——哦,夢境徹底消散了,你醒過來了。就是這種感覺,夢醒的感覺。
還有什麼感覺呢?還有一個,就是非常清澈,就好像是眼光一樣,你的眼光能夠看到前面的世界,眼光本身看到一切,但是卻不被你所看到的任何東西所沾染、所阻隔、所扭曲。覺性——阿賴耶——法界,就類似於目光的這種明晰清澈,祂遍及一切,遍照一切,普照一切,包藏一切,但是祂卻不會被一切所包藏、所普照的而沾染、移動。
還有一個感受,祂是不移動的。祂完全是無生的,祂無生並不是相對有生而言,「啊,這個是生滅的,祂是無生的」,不是,祂沒有一個跟生滅相對的無生,而是祂在一切生滅當中,不被生滅所移動。你們看灰塵在虛空、空間當中飛舞,那個空間是不會動的,因為祂不可得,你知道嗎?法界也是這樣,那個阿賴耶,那個覺性,那個法界,祂就是我們身心當中,我們的身語意所不可觸及,我們的意識、認知、覺受、覺知所不可分別的當下,當下在我們的覺知、認知、意識當中,卻不被覺知、認知,所移動、所觸及的,那個就是覺性。所以,沒有一個離開三界而獨存的法界。三界本身虛妄不可得,就是法界不動莊嚴性,這個就是一心三藏。
但是這個阿賴耶,這個覺性還不是最終。但是能證到覺性的人,你已經是佛了,在佛位上的菩薩了,證無生法忍,八地菩薩以上就是佛——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
到了十地是什麼樣子呢?到了十地了之後,我剛才說的那種像目光清澈的覺性,也會體現出來祂錯覺的那一剎那。那一剎那熄滅了之後,這個覺性圓滿了十方三世,周遍過去未來,普照一切眾生、宇宙、微塵,猶如指間沙一樣,在覺性的光明海中流過。這個龐大無限的覺性的法界,就會體現出來祂剎那分別的那一錯覺,這個錯覺熄滅了,那個就是不可說的佛了。佛是無相的,你們所看到的一切相,都是應眾生的因緣、習氣所折射、演化出來的一個報身相,法身是無相的。法身無相,卻在一微塵當中,展現出來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浩渺剎土。
所以,為什麼《華嚴經》上講,阿彌陀佛在眾生的一毫毛端上講經說法,這個是真事情,我說的這些都是真事情,不是在跟你們講道理。當覺性那一瞬間的錯覺熄滅的時候,那個都是連覺性都無法渲染、無法成就,或者說,祂從未被成就過,從未被渲染過的,莊嚴圓滿的十方如來。一切佛的法身就是這一個,過去未來一切佛就是這一個法身所演化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,我就是阿彌陀佛,我就是燃燈古佛,我就是過去佛,我就是未來佛。因為一切佛的法身就是那一個,而那一個,卻不可指稱,不可觸及,不可形容,不可成就。或者說,一切成就熄滅了,一切形容斷滅了,一切道路都止息了,一切做作都停息的時候,那就是祂的莊嚴圓滿、如如不動了。
所以,佛是要實證的,佛不在外界,佛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,你的心靈是通向佛的道路。法師,你的心向外攀緣,攀緣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認定外面有個世界。你無論穿不穿袈裟,你將來都是六道裡面輪迴的眾生。心向外攀緣,這個就屬於外道求法,明白吧?心向外攀緣,一定有一個可以攀緣的事物,無論你是攀緣佛呢,攀緣法呢,攀緣經呢,攀緣寺廟呢,離心說法,皆為外道,皆為魔說。無論你穿不穿袈裟,穿上袈裟也是外道。
你的心,向你的心內走,你的意識,包括你心靈的願望,向你內心願望的深處去尋找那個願望的主體,通過尋找你願望的主體,找到那個願望的主體的分別了之後,通過清醒,不斷地擴大那個分別內在的清醒,從而去除你外在的習氣、慾望、感受、執著心、情緒,把這些雜塵都清洗乾淨。隨著清洗的過程當中,願望深處的清醒,越來越強盛的時候,通往天堂的門就打開了,你就開始進入法界了。
心內求法,是為佛法,是為正道;心外求法,皆是魔道。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不是我講的。釋迦牟尼佛說,順著圓通根修和不順著圓通根修,修行的境界差異,一天的時間,好比不順著圓通根修的那些外道一劫的時間。順著究竟佛法所指的方向,去修行的成就,一天的時間,超過於外道修行一劫的時間。
所以,我們衡量一個人的修行,就看他是不是往內心深處走。今天咱們講這麼多的話的意思,是跟您說一下,寺院是傳承佛法衣缽和佛法儀軌的地方,但是必須得是真正修行的人,居住在寺院裡面,才能真正起到弘揚佛法,普度眾生,拔眾生於生死輪迴的這條光明正道上來。寺院不能僅僅成為一個生活的道場,而是一個弘揚究竟真理的神聖的佛陀的居所。
針對您個人的修行,法師,您就多聽法,平常聽著我那個禪修引導去打坐。您心上的這些習氣和情緒,還是比較散漫的。您現在需要的,不是道理,也不是法義,您現在需要的,是將您的心靈裡面的情緒和感受,將他專注起來,就像掃院子裡面的落葉,把它掃成一堆。讓您的情感和體驗凝聚起來,不要這麼散亂。凝聚起來了之後,您才能從凝聚當中,找到您情緒背後的那個自我,把那個自我能夠看淡放下,連帶著自我的這些情緒和感受,他們就會脫落了,您就可以見到意識和感受深處的認知,那個就是在您的自我形成之前的,那個願望背後的清醒,您就離解脫生死輪迴更近一步了。
學生:老師,法師帶了寺院的幾個護法居士過來,您簡單地跟他們指導下,行嗎?
老師:我大概看了一下你們這幾個人的狀態,恕我直言,我看到的都是你們的迷茫,我沒有看到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應該有的,發自靈魂深處對真理堅定的認可。我們人類,現在的人生,並不是你生命的唯一,但是我看到你們大家,從你們的言談舉止、從你們的氣色神態當中,反映出來的,都是你們的心,寄託在你們現有的人生之上,將這個世界視為實有。當你將世界視為實有的時候,你的心,就會被這個世界的名相、現象、緣起、因果所帶動,被帶動的心,就是輪迴。
你們可能覺得在二十一世紀,科技這麼發達的西方,我能夠信仰佛法,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。但是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,為什麼呢?人的身體內住著神,人的身體,人的意識,人的心靈裡面蘊含著如來。所以,你不能夠用你的身口意去供養真理的時候,你談不上是一個修行者。我不認為,你相信佛法了,念念佛了,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大徹大悟的覺悟者。或者我心裡面相信佛法了,我做做善事,我念念佛,非常虔誠地念佛,我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人,你要堅定地知道一點,你這一生,你的肉體僅僅是你生命的一個載體而已。而你的生命,在你這個人體當中,經過人類這一生的目的,不是為了等待死亡,而是為了在死亡之前,覺悟你自己先天的如來自性。以一個凡夫的身心,證得如來的正覺,你就可以永遠告別娑婆世界。那麼最起碼,咱們把標準降低一點,在你四大分解,臨終的時候,你可以不被死神帶走,你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生命的未來。這是修行者一個入門的標準吧,咱們不要談那麼高,說你今生一定要解脫成道,一定要成佛作祖,咱們不談那個事情,最起碼你對自己的生死是要有把握的。那麼生死,究竟指的是什麼呢?是人的四大分解了之後,心臟停止跳動,腦電波消失的這種現象嗎?不是的。那只是你的肉體表現的生理特徵消失了,你的心識內在的覺性,祂不可能消失掉的。
我大概跟你們舉個例子,讓你們知道什麼叫覺性?什麼叫生死?
你們都有難過的時候——家裡人生病了,出現什麼意外了,失業了,你自己痛苦了,或者別人傷你的心了,誤解你了,辱罵你了,你心裡頭很難過,難過的時候你們每個人都有。同時你也會有欣喜的時候,孫子出生了,女兒考上大學了,我今天又受到領導表揚了,或者買彩票中獎了,你都有欣喜的時候。聽清楚!無論是在你欣喜的時候,還是在你悲傷的時候,欣喜和悲傷,他只是一種體驗,明白嗎?這種體驗背後有一個能夠感知體驗、覺察體驗的清醒在。你的體驗為什麼一會兒是悲傷,一會兒是欣喜呢?聽清楚!他跟著你的知見走。我的意識概念當中,理解到了這件事情、這個名相,是對於我有利的,是有利地維持了我的體驗的,它就是好的;當這個概念、這個現象,對於我的體驗是有傷害的,我的體驗就是拒絕的。
嬰兒剛出生的時候,他的意識沒有完全形成。他沒有形成意識,但是他會哭,他會笑,為什麼呢?他哭和笑,表達的就是他內在的體驗的覺受。感覺到安全了、溫暖了,受到媽媽的愛了,他會笑;跟媽媽分開,內心的安全感缺失了,他就會哭。主導他哭和笑的,一定是體驗,直到他後天意識開始分別了現象,形成了概念,概念形成了記憶,記憶和意識的分別相融、相續了,形成了思維,就可以將這種體驗抽象化,這種抽象化的體驗、概念的相續,就是我們所認為的思想。以後,他想起媽媽,他就會笑;想到了老師,要給他做功課,他就會不高興;想到了要跟媽媽分離——實際上本身還沒有分離呢,但是想到去幼兒園要跟媽媽分離,他就會哭。
也就是說,我們的意識、思維、概念都是建立在我們內心體驗、覺受之上的取捨,或者說我們的意識、思維和我們的情緒,全部是服務於我們內心的體驗和覺受。體驗和覺受背後,體驗和覺受的深處,有一個能夠清醒地看到你在高興或者痛苦的清醒。這個清醒,清醒內在不被清醒所帶動的,非常明瞭的純淨,那個就是人的覺知。
我剛才說過了,你可以高興,你也可以悲傷,無論是高興和悲傷,都是你的一種體驗和感知,是吧?而感知背後、感知深處,一定有一個可以感知到悲傷,感知到喜悅的你的存在,這個不是你的意識,聽清楚——這不是你的意識!你的意識只有概念,他沒有感受的。我現在說,吃到糖會甜,吃到梅子會酸,你的概念當然知道什麼是梅子,什麼是糖,但是你的這個知道,代表甜的味道嗎?你的意識,分別了糖的名相,這個是糖果。這個糖果的名相,意識能夠體驗到它的甜味兒嗎?你體驗不到。因為如果你過去沒有吃過糖,我現在拿出一顆糖告訴你,你僅僅知道這個事物的名相叫糖,它的體驗你是不會有的。但是如果你吃過糖的話,哪怕我沒有糖在手,我告訴你那個是糖,你的內心依舊會有那種甜的體驗出現。
也就是說,意識本身是不會悲傷,不會喜悅的。而悲傷、喜悅的,是我們的體驗和我們的覺受,而體驗和覺受本身,也沒有能夠決定喜悅和悲傷的能力,他僅僅是一種情緒而已。你們看孩子哭著哭著就笑了,笑著笑著就哭了,他對這兩種體驗沒有明確的分辨能力,這兩種體驗對於他來說,只是內心深處的極細極細的覺受的一種取捨——滿足了就開心,失去了就哭,是一種覺受的取捨。而覺受深處,有那種非常純淨的,不被覺受所帶動的清澈,那個就是覺知。
好了,我把生和死跟你們講完了。你們現在可能還沒有明白什麼叫生和死吧?生、死就是你內心覺受、體驗的取捨。什麼叫輪迴?你的覺受、體驗和意識、概念相續形成的思維,在思維、意識帶動了你心靈覺受,開始相續的過程當中,有一個內心對覺受維護的固有的認知,那個叫我執識,就是對自我的認知。認知不是意識,認知是心靈裡面對覺受、習氣的一種固化,被固化的覺受和習氣,形成了跟你眼耳鼻舌身意的認知,就會形成了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身識、意識。
你的肉體死亡之後,你的思維脫落了,腦電波消失了。你的情感——就是我愛什麼東西,我愛我的父親,我愛我的孩子……,情感會消散,但是他無法觸及到你心靈深處,那個對你細膩覺受認知的我執識,這個我執識就是靈魂。肉體死亡之後,這個我執識,被我執識所分別的眼識、耳識……六根的習氣,所裹挾、所凝固、所牽引,那個叫中陰身。這些習氣凝固,隨著你今生的喜怒哀樂驚恐懼的習氣感受形成的境界,將我執識牽引到其他的平行空間之後,慢慢地隨著你累世的業力的包裹、冷卻、成型,形成新的境界的時候,那個就是你的投胎。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魂的往生過程。
那麼什麼叫解脫呢?解脫就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,在你覺受深處,找到那個純潔而清醒的覺知。我先不跟你們講覺性的事情,你們現在連覺知都找不到。
什麼叫覺知?現在你在這兒坐著,有人路過你的身後,你在全神貫注聽我說話的時候,你並不知道有人在你身後,也就是說,你的意識並不知道有人在你身後,明白吧?你現在前面沒有鏡子,後面有一個人從你身後路過的時候,你在聽我說話,你的專注力和精神全部在我身上,你的意識分別在我身上,你並沒有意識到身後有人路過,對吧?這個時候,那個人輕輕地把你的脖子摸了一下,在你意識到別人摸你脖子的前一剎那,你的身體就已經知道有人摸你了,否則,你的意識是不會知道的。你的意識,是通過你的六根而起反應的,眼識、鼻識、耳識、身識、觸覺,對吧,眼耳鼻舌身意。你的意識在我身上,但是這時候,背後有人在你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,摸了你脖子一把。在這個之間,在你的身體有所感觸,並且「意識」意識到有人摸你的這個之間,這個瞬間,零點零一秒之間,一定不是你的意識有所反應,有人摸了你,一定是肉體的感知,感知到有人摸了你的脖子,而感知本身一定有一個能夠感知的主體存在,如果沒有這個主體,感受本身他是迷茫的。
你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平常散亂的心——我左思右想,胡思亂想啊,心底裡面很散亂,這個散亂的,就是你的感受。感受本身,他並不能夠起到主導的、主體的分別作用,一定是你感知背後,有一個能夠取捨感知、覺察感知的清醒存在。在你沒有意識到你身後有人的前提下,有人輕輕摸了你一下,你的身體有所感知的那一瞬間,那個感知還沒有傳遞到你的大腦意識之前,那個感知的深處,有那麼非常細膩的,像針尖那麼大,大概有針尖的十億分之一那麼大的清醒,那個就是你內在的覺知。那個深入清醒的明明了了之中,那個明了本身,不會被覺知細膩的分別和體驗所帶動,那個就是你的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就是覺知。覺知脫離所知,稱為阿賴耶,就是覺性。這就是三界和法界的分水嶺。
「兄弟八個一個癡,其中一個最伶俐,五個門前做買賣,一個往來傳消息」,這就是八識。「一個癡」,那個癡呆的是什麼呢?——阿賴耶識,就是我剛才說的,你的感受深處的,能夠明了感受的,但是那個明了之中,又不會被感受所牽引、帶動的清醒,那個叫阿賴耶識。《成唯識論》是唯識論的經典,裡面把八識講得很複雜,為什麼呢?是為了給沒有覺悟的人,那些知識份子,通過思維和邏輯來接觸到八識。八識沒那麼複雜,我們的每一個念頭,每一個情緒,每一個感受,每一絲慾望和每一個執著裡面,都是八識綻放出來的,每一個念頭裡面都蘊含八識。所以,你想要接觸到自己內在的覺知,對於不修行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情,絕無可能。對於修行的人,隨著時間的累積,隨著禪定的淨化,隨著學法不斷地破除你的所知障,可以慢慢接觸到。
接觸到覺知的體驗是什麼?我可以大概跟你們描述一下。
當你接觸到覺知的時候,你會發現,你可以不用思維而生活,你可以不用你的意識而生活,你可以不用你的感受而生活,你可以不用你的慾望和執著而生活。你是在身體之內的清醒,你是清醒當中的純淨,你是純淨當中的明晰,而明晰是不會被純淨、清醒,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、包括你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、包括你的意識和你的記憶所沾染的。祂就像是一個非常純淨的虛空一樣,滲透在你的身心當中,卻不會被你的身心所左右,這個是覺知,聽清楚!這個是覺知,這還不是覺性。
祂是獨立於你的身心自我而清醒存在的,到這一步的時候,是七地菩薩。如果你是修行外道的話,這個地方就是外道的頂端——造物主。因為祂沒有形態,也沒有形象,祂只是純粹的清醒,清醒當中的明晰,明晰中普照一切的廣大,廣大中不落一切生滅的無限。祂是造物主,七地菩薩境界。
當你安住在覺知的時間長了之後,這個覺知本身,就可以脫離一切所知的對境。什麼叫所知的對境呢?就像鏡子映照萬物一樣,這兩者是同時存在的,有鏡子才會有萬物,才會有萬物的影像。這個鏡子就是覺知,當你安住在鏡子的純淨的境界,時間長了之後,鏡子在純淨的映照當中,就會復甦可以映照的清醒,純淨當中有清醒,清醒開始復甦了之後,鏡子的純淨和鏡子的純淨映照的世界,就慢慢像是影子一樣,就淡化了。不被倒影所束縛的那種甦醒,甦醒當中就是解脫,那就是從三界入了法界了。
「唯色與空,是色邊際;唯觸及離,是受邊際;唯記與忘,是想邊際;唯滅與生,是行邊際;湛入合湛,歸識邊際」,我剛才說的這個,就是湛入跨入了合湛。這個鏡子——阿賴耶識,清醒的純淨,純淨本身就像虛空一樣,虛空容納萬物,而虛空中有清醒,這種清醒可不是頭腦的清醒,而是一種無染無雜、無掛身心、不辨生滅來去的,凝定純澈的明性。我跟你們說一個感受,就好像是人在太陽下走,那個影子,無論它怎麼變化,太陽光是不變的。就好像太陽光照射在水裡面,無論浪花把太陽光折射成什麼樣的形態,太陽光在水裡面,是一個整體,它是不會變化的。當不會被水、水波、漣漪所動搖的太陽光,脫離了水波的擾亂了之後,太陽光本身的明性,就會甦醒過來。
甦醒的感受——當你的覺知開始脫離所知的時候,有什麼樣的感受呢?有一種存在是錯覺的體驗,我只能勉強這麼去表達。一切存在都是錯覺,無論這個存在是細膩的、生滅的辨認,還是宏觀宇宙的蒼穹,祂都是存在的體現。而到那一步,存在本身是為錯覺的時候,這個就是生滅寂滅。你能認識到錯覺的時候,你本身就不會被錯覺所牽引;不會被錯覺所牽引的時候,錯覺就會在凝定錯覺的寂靜中,像是烤化的蠟像一樣,就熄滅了,就融化了。這個在禪宗裡面講,叫「虛空粉碎,大地平沉,身心脫落。」
然後下一步進到覺性裡面的時候,就是有一種鐐銬打開的感覺。鐐銬打開是什麼感覺?我只能通過你們的感受去講。因為這兩者,雖然境界是相差了不止十萬八千里,但是兩者的性質是一樣的。現在把你的雙手、雙腳、頭,都套在一個大枷鎖裡面,枷了一年、兩年,你已經習慣了,你覺得離開枷鎖不可能,我認為我就這麼活著的。突然有一天,枷鎖打開了,身心鬆快了之後,你會不知所措的。「哎,怎麼人可以不帶枷鎖而活著?」你第一個感覺不是輕鬆,而是錯愕。對,當你的覺知融入到覺性當中的時候,第一個感受——我的感受是極度的震撼!原來你所認為的、體驗到的、理解到的、思維到的、接觸到的一切,根本的源頭,都是錯覺。而這個錯覺熄滅了,你在錯覺當中甦醒了之後,錯覺變得不真實。錯覺熄滅了之後,就沒有一個認知錯覺的你的存在。一切,瞬間,就像是雞蛋殼一樣被打碎了,虛空就像一個透明玻璃一樣被粉碎了。
這個我跟你們這麼講,你們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。現在你眼前的空間,你現在看見的空間,實際上是透明玻璃,它像透明玻璃一樣,你現在沒有辦法逃出去,是因為你的心認可你的肉體,是因為你的肉體認可這個虛空,這個虛空才因為你的認可而存在,把你就侷限在這個存在當中了。實際上,在我來看,你們認為不可觸及的虛空,就像一個透明玻璃一樣,是人的識陰投射出來的。
就好像是這串念珠,它並不存在,它是你的意識、記憶,聚合你的感受,投射出來的這麼一個相,明白嗎?這個念珠——綠松石念珠,它下面是分子、原子,一直到夸克。這個念珠,包括我們的肉體,包括我們的房子,在五十萬分之一秒之內就會生滅一次,可是你卻牢固地認為它是個物體,它實際上只是生滅相續的能量,聚成了一個因緣和合的相而已,我們卻把這個相認為世界。我們是活在自己心識的妄想錯覺當中,被習氣凝固了妄想,形成的境界而活著。所以我們沒有一天是自己活著的。
當你在覺知的清醒當中,清醒中的純淨,純淨當中的明晰,明晰脫落了純淨和清醒的時候,外界的這個虛空就像透明玻璃一樣粉碎了,而內在卻沒有一個認知透明玻璃的你。心與法同時寂滅,是什麼感受呢?第一個感受是震驚,原來這個世界是幻覺。第二個感受是自由自在,你的身心,每一個細胞的微粒,一直追查到細胞微粒的盡頭,是你心識的細膩妄想,一下子熄滅解脫的時候,就沒有一個被你的妄想和習氣束縛的你的存在了。你和你所,我和我所,一下子就好像是一滴水落在燒紅的鐵板上一樣,蒸發掉了。被蒸發掉的那一瞬間,那個感覺就是自在。就是每一個細胞,每一個念頭,每一次感受,全部都熄滅了,就沒有一個承受感受的心靈的時候,那個是大自在。
第三個感受是什麼呢?全知。你們只能通過意識知道,可是你要脫落了意識,脫落了內心的認知,脫落了識陰的分別,那個覺性,用光明都不能去形容祂,祂比光明要細膩無量億劫倍。我用個最恰當的例子比喻一下覺性、法界怎麼回事——你的眼光。你現在是戴著眼鏡的,戴著眼鏡你能看清楚事物,你能看清楚事物的目光,這種純淨的、滲透一切,而不被一切所左右的清澈,這個就是法界。法界猶如目光一般,曉了周遍,十方圓明,但是卻沒有一絲掛礙,卻沒有一絲黏著,沒有一絲凝固,也沒有一絲疑惑,祂是全知的。
什麼叫全知呢?你們只能知道你的意識知道的,而意識永遠不可能知道當下。你們能想像嗎?意識是不可能知道當下的,意識只能知道過去的和未來將要發生的。過去的是我的記憶,未來將要發生的是我的願望。而過去的記憶連帶著你的意識,對未來形成攀緣的過程當中,他是相續的。你可以記憶起過去,可以展望未來,你恰恰永遠看不到當下。因為當下是無所生的,祂不在意識的理解範疇之內,你的情感、覺受、體驗也無法觸及到當下。只有你的身心脫落,識陰分解,解脫了無始劫來的習氣、妄想的那一瞬間,你才是活在當下的,因為過去、未來、當下,只是無限覺性當中的一粒塵埃。或者說,三界六道當中,無量宇宙的過去、未來、當下的無限宇宙眾生的思維,你全部都是盡知盡覺的。
什麼叫遍知?無限遙遠的宇宙當中有一個銀河系,那個銀河系當中有數百億個星球,那個星球上面有數百億個世界,那個世界裡面有數百億的眾生,那些數百億眾生的腦子裡面,身心深處的煩惱有數百億個念頭——他起每一個念頭你都知道!但是我剛才說的只是人類能夠認識到的層面——遙遠的宇宙有一個銀河系,銀河系當中有一個星球。可是你卻不知道,從銀河系到星球中間,那個層層無限的……人類只能看到這個虛空,可是在覺性來看這個虛空的時候,它像一個透明玻璃一樣,而這個透明的玻璃卻是由層層的、無限的能量構成的,而每一層能量裡面都有無限的生命。
從一個宇宙到一個銀河系之間,你們只能看到同一個級別量級的對比。什麼叫量級對比呢?這個綠松石,比鼠標要小;這個桌子,比鼠標要大;這個房子,比桌子要大;這個地面,比房子要大;地球比大地要大,銀河系比地球要大……,你們只能進行同一個量級的對比。可是在這個念珠和桌子的對比之中——你不要看虛空當中,你們用肉眼什麼都看不到,可是一個真正覺悟了的人,在一個空氣的微粒當中,就蘊含著整個無限宇宙在裡面,這就是「芥子納須彌」的意思,就是「須彌藏芥子,芥子納須彌。」
人類沒有辦法,逃離你生生世世的迷茫和輪迴死苦。你將來必定會死亡,在死的時候,你是無能為力的。這種無能為力帶給你的是極大的失落感、恐懼感,還有那種絕望。這個是你必定的結果,哪怕你今天是國王,哪怕你是比爾·蓋茨呢,在你死的時候,你是絕望和無奈的,你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。而一個通過修行覺悟了的人,對祂來說,沒有知和所知,祂不在知和所知的迷幻當中,祂不在覺與所覺的束縛當中,祂是遍及一切、隨順清淨的。死亡在一個覺者心靈深處的覺性當中,就好像是你的手在太陽下活動的時候,倒映出來的一個陰影,那個陰影是不可能動搖太陽的。死亡在你的覺性純明當中,會瞬間熄滅掉的。四大分解的時候,就是你圓滿法界,周遍過去、未來的時候。這個就是神靈,咱們講的大菩薩,入佛地的菩薩,準佛陀。入了法界之後是八地菩薩,八地、九地到十地,中間還是有細膩差別的,當然這是佛教裡面的名詞了。
修行沒有到法界的人,對法界的理解都是錯誤的。為什麼呢?法界是不可被理解的,因為理解就是三界。法界是理解當中不被理解所割裂、動搖的,那個清澈的明性。法界是不離三界的,沒有一個離開三界的法界存在。法界就是你的煩惱當中,不被你的身心靈、身語意、煩惱,所改變、所觸及、所牽引、所割裂的整體純淨的明性,那個就是法界。
祂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就像我剛才跟你們講的,你可以悲傷,你可以痛苦,你可以高興,你可以沮喪,都是你。高興當中有高興的你,沮喪當中有沮喪的你。你的心在高興當中,不會被高興所改變;你的心在沮喪的情緒當中,不會被沮喪所沾染,那個心就是你的覺性,就是脫離六道輪迴,脫離三界生老死苦的神靈,這就是一心三藏的意思。後期有很多人,他自己沒有證到,他只是通過理解、推理的認知,去理解一心三藏,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。佛法一點點都不高深,佛法不高深的,佛法是非常質樸的。
你們知道什麼叫證悟、證量?證量不是你理解多少,不是你記憶多少,證量是你內心的體驗,被你的覺性清洗了多少。什麼叫證量?你聽說過E=mc2吧,相對論,愛因斯坦,誰能不知道呢?電腦、飛船、汽車,基礎理論都來自於相對論,你聽說過就是知道的;2+2=4,你聽說過吧?4*4=16,你知道吧?16+16=32,你知道吧?好,你現在去體驗一下這兩種知道的不同——相對論你僅僅是知道,你的心裡是迷茫的;2+2=4,你心裡是清醒的、清楚的,4*4=16,16+16=32,你心裡是很確定、很清楚的,這個清楚就是證量。
你一定是心開悟解了,心底裡面的體驗被法義打開了之後,體驗不再蒙蔽內心的覺性的時候,那個叫證量。證量一定落在人內心的體驗當中,而不是落在人的思維當中。因為人的思維像眼睛一樣,他僅僅是工具而已,他只能分別現象,本身不能夠獨立存在。如果你內心沒有去思考的願望,你的思維本身不會去主動思考事物的。
不相信的話,你可以好好想一想,你平常怎麼過的?平常你胡思亂想,一會兒想東,一會兒想西,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,一會兒要買菜了,一會兒要做飯了,一會兒要洗車了。但是這個時候突然間,家裡面出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,有一個很重要的人要見你,這個人將決定你的生死存亡。這個時候,你首先要做的事情,就是摒棄你腦子裡面的胡思亂想和雜念,對吧?你們不是認為,你平常的意識和記憶思維是你自己嗎?為什麼到關鍵的時候,到你生死存亡的時候,你要摒棄這些思維,要專注於你的心靈,高度集中,以你的意識調動你的記憶去分別呢?你不是認為這個散亂的身心和這些胡思亂想的記憶,想七想八的雜念是你自己嗎?為什麼在關鍵的時候,你不用你自己呢?你的意識一定要跟隨你高度集中的專注力去思考問題,才能面對這個危機呢?
也就是說,你平常認為的自己,僅僅是你的意識形成的習氣,就像衣服上的垢痂一樣,只是你不知道怎麼去清洗他,他把你掩蓋了,所以你認為他是你自己。你平常認為的體驗、感受,內心裡面煩躁的情緒,一會兒東、一會兒西的失落、滿足的感受,他也不是你自己,他也是你心靈上的污垢,像鼻涕一樣的東西。形成的時間長了,你被他帶動了,你認可他了,他就變成你的性格了,就這麼簡單。
但是,在你真正碰著大事情,決斷你生死的時候,你絕對不會依靠你胡思亂想,腦子裡面的這些思維業障和你七情六慾的慾望去面對這個危機,你一定會調取你內心高度的專注力,以你意識絕對的清醒去面對這個危機。也就是說,你真正的屬於你的,是你意識的清醒和內心的專注,而除了這兩樣以外的思維、概念、記憶、習氣、慾望、感受、情緒、體驗,全都不是你自己。不然的話,在碰著危機的時候,你就會用你散漫心和胡思亂想去對待了。你不可能的,你不可能稀裡糊塗地,一邊想東,一邊想西,然後在萬丈懸崖上走鋼絲的,對吧?也就是說,你在萬丈懸崖上走鋼絲的時候,你一定信賴的是你內心高度清醒的專注力和絕對沒有雜念的意識。
好了,咱們現在就確定下來,真正屬於你自己的,你可以左右的,是你內心的專注力和內心的清醒。這兩者,是修行的基礎。你不要被習氣和妄想帶著走,不被習氣所沾染的,就是專注;不被妄想所牽引的,就是清醒,這是修行的一個基礎。這個基礎,就好像是咱們在河流裡面要上岸一樣,你必須得要有土地,對吧?咱們腳踩在土地上,才能脫離泥潭。這個土地是什麼呢?這個土地就是人的內心體驗。這個體驗不是你的那些七情六慾、雜七雜八的染著體驗,而是清澈的、單純的、專注的,對佛法的渴望,這種體驗,可以讓你在人世間的七情六慾、生死苦痛的泥潭當中解脫出來,要有一個專注的心。
剛才咱們講到法界那個地方,又繞回來了。法界裡面當下的那個全知全覺,是沒有疑惑的。就好像我這個房子,大概十五平方,裡面點了一萬盞燈,是沒有絲毫的疑慮,沒有絲毫的陰影存在的,祂沒有生滅,祂不存在生滅。還有一個,就是沒有遠近距離。你看無限遙遠的宇宙,宇宙和宇宙之間,那種被能量所充滿的,層層的眾神、神靈、世界、眾生,那種靈性的眾生,充滿了整個宇宙。但是每一個眾生的念頭和每一個眾生的過去和未來,都是盡知的,瞬間知道的。我知道的不是一個眾生,不是你一個人,而是所有無量世界的眾生的過去、未來、當下的心念,一切因果的緣起和因果的未來,是瞬間洞知的,全知全覺。沒有遠近的距離,你看遙遠的、不可及的宇宙的盡頭,和看你眼前的手指是一樣清楚,而且不是你的眼睛在看,你脫離、脫落了眼耳鼻舌身意的束縛,沒有一個看的你,但是一切卻在清澈的覺性當中,遍觀無餘,這叫普照。不會我只看這個,不看那個,不是的,祂是普照的。就像陽光,它照耀海洋,它也照耀溝渠,它照耀殿堂,它也照耀死屍。祂是普照,祂是離分別的。
還有一個法界裡面的體驗,祂是一種純淨當中,從純淨極淨的明晰當中,所提煉出來、昇華出來的愉悅感,那是一種極樂的境界。極樂——祂是一種既沒有快樂的主體,也沒有快樂的情緒,但是卻極度的歡愉、自由、滿足的、永無終止的大樂。祂是永無終止的大樂!這種大樂——人類不可能知道什麼叫大樂。什麼叫大樂?吃一口飯是大樂了?還是買一輛車是大樂了?那個是你慾望的滿足,那個是你習氣得到了習氣渴望的對境,他僅僅是你疲憊的習氣,暫時停止的那一刻。
人類的快樂是建立在慾望滿足之上的。我有什麼願望,達成我的願望我就快樂了;我有什麼慾望,達成我的慾望我就快樂了,達不成我就痛苦。或者說人類的幸福和快樂是建立在慾望和習氣獲得滿足,暫停了慾望和習氣的痛苦,慾望和習氣不再痛苦了,就是你所謂的滿足。換個角度來講,人類就沒有得到過幸福。你的幸福就是痛苦停止而已,而且是停止那一下,緊接著又是痛苦。什麼叫痛苦?你的思維、意識、情感、體驗、慾望、感知和習氣的覺受,這個都是痛苦,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,因為你沒有對比,但是修行的人知道,修行成道的人知道。
那種大樂,在法界裡面徹底解脫了之後,圓明普照的、充滿的、永恆的大樂,祂有點類似於什麼東西,我大概跟你們說一下:
你今天是一個死刑犯,現在是立即執行,押著你到刑場了,槍已經頂在你腦門上了,你已經萬念俱灰了。你親愛的人啊什麼都失去了,你的肉身也要失去了,你將要面對的是死亡黑暗,槍已經頂在你腦門上,馬上要扣扳機的時候,一道旨意下來,無罪釋放,判錯人了。在你癱軟下來的那一瞬間,心底裡面解脫了對死亡的恐懼那一瞬間,身心裡面有一種重生的感受,有點類似那種感受。祂是一種卸下千斤重擔,不再恐懼的,重生的欣喜感。
就像你是一個非常貧困的人,非常窮,一家子五六十口,只有一床被子,每天只能吃一口饅頭,一根鹹菜,這樣你過了幾十年,你都不敢想像吃上肉是什麼感覺。突然間,中彩票了,你撿了張彩票,中了十個億。內心裡面那種極度的、狂喜的感覺,狂喜的那一瞬間,狂喜深處,脫落狂喜覺受的那種興奮。聽清楚了!祂是你狂喜的情緒當中,脫落狂喜覺受的那種飽滿的興奮感,有點類似於法界裡面那種恆久的大樂。
但是這兩者相比,連法界的一個灰塵裡面的境界,都相差了十億億倍,但是性質,是同樣的性質,程度不一樣。
還有一種什麼感受呢?一種妙明的香味。就好像是你吃蜂蜜的時候,在蜂蜜裡面,吃到那種蘊含在甜味深處的那種花香味,你去用鼻子聞聞不到的,是吃茉莉花蜜,吃玫瑰花蜜,吃到嘴裡面的時候,有一種淡淡的、隱隱的花香味道。祂是遍滿了你整個身心,遍滿了整個的宇宙。不是講什麼妙香菩薩,《維摩詰經》裡面講的香積國土裡的香飯,就類似於這種東西。
我跟你們說這麼多,目的就是想告訴你們,人類不是我們人體唯一的歸宿,人體可以通過修行可以成為神靈,可以成為如來,可以永脫生死,可以永斷輪迴。所以說要珍惜人類這個軀殼,珍惜有佛法在世的這個機緣。
我剛看了你們幾個人之後,我如實地說你們都是凡夫俗子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們的智慧非常小,你們內心的體驗太深重,你們內心的我執和慾望太凝固,這三者構成了人類,人類就是意識、我執、體驗構成的。不是你有身體就稱為人類的,不是的。身體只是承載你的意識、認知和體驗的一個載體而已,把這個載體去掉了,這三者依舊存在。
這就是為什麼英國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,看看死後,人們是否能接收他的腦電波。這個實驗距離很近,1994年還是2004年做的。他們成功地收到了,死去人之後的腦電波。心臟已經停止跳動了,腦電波消失了,然後通過儀器竟然接收到了,死去的人的腦電波傳過來的消息。這就證明,你的意識、我執、體驗,不會隨著你的身體死亡而消散的,會在另外空間裡面持續存在一段時間,直到被微觀的習氣和宿業再次凝固成境,再次投胎。這就是中陰身,一般49天,有的時間可能會短一點,有的時間可能會長一點,但是相差不多吧。
把自己的心態,把自己的志向放得高遠一點。咱們不講如來,不講那些入法界的事情,咱們最起碼當一個三界內的神靈,好吧?三界內的神靈怎麼當呢?一切真理,全部蘊含在你自己的心靈深處,打開你心靈的只有一樣東西——純潔。你的心有多純潔,你的法義就會有多精深。純潔到最後,你沒有一個純潔的心可得,也沒有一個承載純潔心的你,你就是覺悟者。
怎麼樣讓自己純潔呢?虔誠!你要相信佛所說的話是真的。你對佛的相信難道僅僅是索取嗎?你對佛的相信難道僅僅是祈求佛保佑你升官發財?難道你對佛的相信僅僅是為了這一輩子過上好日子,下一輩子投生去西方極樂世界繼續享受你的慾望嗎?你把佛當成什麼人了?佛是貪官啊,還是跟你做生意的人?
2600年前,釋迦牟尼佛,在沒有顯微鏡,沒有B超的情況下,就寫出了《入胎經》,很明確地講了,卵子跟精子怎麼結合,怎麼長成人形,先是頭腦發育,然後是心臟,然後是……,他說的一清二楚,那時候沒有顯微鏡,也沒有B超,祂怎麼知道的?相同的道理,釋迦牟尼佛說一杯水中有八萬四千條蟲,當時沒有顯微鏡,人們看不到,祂怎麼知道的?也就是說,人類可以有另外的,不同於人類用眼耳鼻舌身意認知宇宙的另外的道路,你的心就可以看到世界。
同樣的,釋迦牟尼佛講的,遠在西方,超過十萬億國土,有西方極樂世界存在,你信嗎?既然祂說的一杯水中有八萬四千條蟲,這個微生物的事實是成立的,既然祂說的《入胎經》的過程,跟現在B超所看到的胎兒發育的過程是成立的,那麼祂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,按照道理上來說,也應該是成立的。但是什麼樣的人能去那個地方?是真正信佛的人。
什麼叫信?是內心裡面除了如來,除了真理以外什麼都不要的人,那個叫信,明白吧?如果說,你心底裡面,錢也放不下,名也放不下,慾望也放不下,自我也放不下,你念念佛,將來能去什麼地方呢?去你的業力所幻化出來的三界內的一些世界,裡面也有佛力所演化出來的世界,但是那個就像太陽光映照到水裡面,你只能去那個地方。那個地方待的時間比較短,也可以去,因為你求的是福報嘛。福報、善功德最後會塑造你的心靈成為天道,天道裡面也有不同覺者投射下來的世界。就好像咱們要去國外旅行,咱們從這個地方去緬甸,中間要有個中轉站,有一個海關,那個地方就類似於海關,在那個地方住一段時間,將來有機會的話還會修行。
但是我覺得你幹嘛啊?難道你們覺得貪圖人世間的這些名利情慾,就這麼幸福嗎?你不覺得自己被名利情慾折磨了這麼多年,你還不自省嗎?你明明可以在禪定當中,在學法當中,體驗到神的妙明的快樂和飽滿的極樂感受,你為什麼要被人世間的這些因果業障所帶動?
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,在我的生命當中是負有一個使命的,在我的後半生,就一直在不斷地追尋這個使命,在履行這個使命,直到我今天真正的在證悟了這個使命,並且在完成祂。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,為什麼會知道?因為祂是定好的事情。那麼你們的一生也是一樣,都是被定好的,都是被你過去的因果、宿業,所安排了今天的生命現象。
你可能會說,既然佛法這麼偉大,既然佛全知全覺,為什麼祂不改變人世間的這些疾苦啊,貧寒啊?為什麼不去拯救那些戰亂當中的人呢?為什麼不去懲治貪官,弘揚人間正氣呢?人生像一條河流一樣,你看到的僅僅是你現實的現象,而現象背後是因果業力的推動,而因果業力,他有上游、中游、下游,你不可能只改變下游的現象,不去改變上游的因素吧?上游那個堤壩決口了,你想把下游的水漫金山改變了,那是不可能的。你有多少桶去裝那個水啊?你只有把上游的水壩截住了,把水存起來,下游的人才可能去挖成渠,把水灌溉到田裡面去,這個叫因果相續。
所以,修行的人,要確定一點,你活著不是為了當人,你活著最起碼,我說一個最低最低的標準,做一個神靈。什麼叫人世間的神靈?不被六根慾望所沾染的心靈,那個就是神靈。當你的心靈很乾淨的時候,你的心靈就可以脫離開自我,直接看到世界。當你的心,不被你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所阻礙,直接看世界的時候,你就可以看到這個世界,是由光明構成的。就像你現在用你的肉眼看世界,這個世界是由物質構成,那是因為你只能看到這一層的光,折射出來的物質。當你的心靈,脫離你的意識,脫離你的眼睛,開始看世界的時候,可以看到覺知的光所折射出來的世界,那整個世界是光明的,而且是充滿靈性的,世界不僅僅是現象,而是有生命的,充滿靈性的。
在人間的人活得很苦,所以說我們要趁我們有生之年,做一個真正信佛的人,真正相信真理的人。我們的生命是由過去的宿業,堆積起來了今天的這種業果,我們不要想去改變這個業果的現象,而是要改變造成業果現象的,我們內心的執著和意識的妄想。改變了我們內心的執著,脫離了意識妄想的牽引,我們就等於改變了,生命未來的去處。現在水已經漫到金山了,把我的整個城市已經淹掉了,我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水的現狀,但是我可以改變我治理水的技術。我從現在開始去建立堤壩,蓋個發電廠,然後把這個水源引到未來,那麼我在未來,就可以獲得一個解脫的機緣,最起碼你在人世間是一個有大福報的人吧,很輕易的事情。
只要你遇到正法了,只要你一心虔誠地供養正法、修行正法,獲得的福報是不可思議的。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不是我說的。若有人宣說《金剛經》四句偈,其福德如虛空般不可限量。但是必須得是真理,什麼是真理呢?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」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。宣講這些大乘法義,能夠自利利他、自度度他的究竟法義,是有無限功德的。所以,修行的人,不要去貪戀人世間,去把你所有的身心供養給真理,供養給釋迦牟尼佛,通過現在的決心和努力,去改變未來的體驗和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