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5日

問:通常我們知道三法印為諸行無常,有漏皆苦,諸法無我。如果加上印的果涅槃寂靜就成為四法印,可為什麼許多人將三法印中的有漏(諸受)皆苦漏掉或不提,這樣是不是有什麼問題?

 

答:這是小乘與大乘的認知角度不同。小乘認為苦是實有,故而心是實有,心有所掛,則即是有漏,漏即是無明,無明則生滅,生滅起輪迴,故而曰,有漏皆苦;而大乘佛法,認為漏即是心,心本空幻,漏即無生,猶如虛空起華彩,諸漏有相而無體,諸相非相本自清淨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心心無掛,當下圓滿,故而曰,煩惱即菩提,是涅槃寂靜。

 

2月20日

問:老師,六祖當年因一句佛法覺悟,請解答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 

答:如眼生病,而生空華,眼病熄滅,空華亦滅,清清淨淨,隨順妄念而無染,是生其心。 

 

 

2月25日

問:這句話,「到了等覺菩薩的時候,祂的智慧跟如來是一樣」,是否有問題?

 

答:這其實是理解的問題。等覺菩薩,智慧與佛無二,可是佛,沒有智慧,卻善用智慧。所以,智慧對於如來,就是障礙,這就是《圓覺經》中說,覺礙為礙,而不自在。大菩薩以智慧現光明,其實智慧已經是覺明為咎了。就好像光明與虛空的關係,虛空以光明現,光明卻不是虛空,虛空脫落了光明,無生無滅。

 

4月2日

不要在文字思維中,去尋找佛性,不要以為熟讀三藏十二部經,知識豐富就是覺悟,覺悟只是心靈的事情,與意識思維無關。何為如來藏?你當下的煩惱就是如來藏,你身心中的慾望就是如來藏,你的眼耳鼻舌身意,就是如來藏。如來藏沒有居所,周遍寰宇,山川大地皆是如來藏妙用,如來藏非獨立不變的存在,一切存在不可得,就是如來藏如如不動,煩惱無根就是如來藏隨順,慾望無體就是如來藏清淨,眼耳鼻舌身意,六根幻垢,幻性無生,是如來藏莊嚴,如來藏不可得,一切法本幻,一切心本幻,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是如來藏寂靜涅槃。

 

修行,最怕走錯路。何為走錯路?忘記心靈,去談諸法,心生一切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,從來沒有一個獨立於心存在的現象與生滅諸法,可是,你內心的出離心不足,自我就會沉迷在,心靈獲得知識滿足的自我體驗中去,空耗一生歲月,最終臨死的時候,種在意識記憶中的知識理解,是無法對抗死亡的。所以,與其讀經萬卷,不如虔誠一念,虔誠心開啟自我獲得的恐懼,心無所得,唯有供養如來的真心,就是出離生死的道路。

 

心靈從自我身語意中覺醒,一切法,當下圓滿貫通。

 

 

問:那為何我就是實修不行,境界來時不行,就是放不下呢?

 

答:因為你心靈深處,並不絕對的信仰如來,你並不渴望逃離輪迴生死。修行,是如救燃眉之急。沒有絕對的出離心,一切法皆是輪迴法。唯有絕對的出離心中,有對於自我割捨的觀察。你要相信,你一定會死亡!

 

站在這個角度,你回頭看看自己的一生修行,就會明確了,自己所修一切法,是否是直指人心。

 

人們都以為佛是外界的大神,通過手段可以獲得,其實,覺本性者名如來,圓覺自性,非性性有,循諸性起,無取無證。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,何為無為法?心離諸幻的程度。

 

如何離幻?對自我貪婪的放棄。

 

放棄自我獲得之貪婪,心靈不被貪婪體驗,妄想覺知凝固,心靈融化,覺性光明自然展現。這就是道路,一切法都在強調這個心內求法的道路。

 

所以,修行是為了脫生死,而不是搬弄一堆經書名詞,去自我陶醉。六祖慧能說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看看內心深處,你最捨不得的是什麼,敢於面對,敢於放棄、割捨,這就是修行。佛不在外界,心離一切名色,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

 

問:請老師繼續開示本心。

 

答:本心,就是你現在的見聞覺知,見聞覺知深處,不被見聞覺知牽引的明了清澈清醒,就是你的本心。

 

 

4月5日

問:聽說有的修行者雖然在人間迷失了,但是他在法界的報身還在,有的修行者在人間徹底迷失了,法界的報身也會消失,那以後入了佛地的行者,可以瞬間分身千百億給不同世界有緣眾生講法,那這個分身會不會有迷失的風險?假如有一個化身迷失了,那不是白修了?以前一位師兄說什麼本願化身,有這種說法嗎?

 

答:何為報身?心靈覺性是。有的人,只是這一世意識迷失了,心靈覺性光明,依舊存在,只是因為錯誤的知見,而導致意識攀緣根塵,阻礙了覺性綻放,這種人一旦心靈覺悟,修行的速度就會很快;而有的人,生生世世的輪迴中,覺性已經完全陷入心識妄想中,猶如油燈上沾滿了污垢,覺性光明徹底被六根累世的妄想色塵掩蓋,法界的報身就掩蓋消失了,但是本性不會因為法界報身的消失而有所改變;而入佛地的覺者,無論有多少千百億化身,化身是自性直接展現,不存在迷失的問題,只有在法界的菩薩,入三界,有迷失的問題,這就是《圓覺經》的由來,是佛給大菩薩講法,上上增進,離幻即覺的緣故。

 

4月24日 

問:老師,發現我離您越來越遠,果然如老師所說,我的心靈朝向,對人間還有很多的渴望,對人世間的幸福還有太多嚮往,抄法突然抄不下去,停了幾個月了,請老師開示該如何辦?

 

答:聽法,不要離開法義去生活。

 

5月10日

請問:死神和上帝都是自己嗎?

 

答:佛說,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上帝與死神,都是你的心識分別,所現輪迴境界。

 

6月27日

問:「愛的本質是覺性本體」,佛陀是在哪部經裡有描述呢?從慈心的角度來理解您說的似乎沒什麼問題。只是您說到通過愛,便與諸佛無別,如果您說的是慈心,而佛法裡說的很清楚,慈能予樂,悲能拔苦。僅有慈悲還要有智慧,單單慈心能否成佛?顯然是不夠的。否則僅僅修慈心禪就成佛有餘了,但似乎沒有任何一部佛典說明僅修慈心就可以成就的。不知道有沒有所依經論。

 

答:《六祖壇經》中,慧能言:定慧一體,不是二。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。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若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。此二者本來一性一味,有所差異的僅僅是,諸心表象的差異。何為慈心?心離我相方為慈,心存我相,慈心即生死;何為慧心?心離眾生相,方為慧心!心存智慧相,智慧即愚癡,心識分別即名輪迴!因執迷心相而有法相,因分別眾生相,而有壽者相,因分別凡夫相,而生出智慧相,因取捨智慧相,而生出慈悲相,故而依慈悲相,去歸類愛,依愛的心相,將智慧與慈悲分開,卻不知,智慧本體性空,空性無別,無生無滅方稱智慧!

 

法師所說成佛,不知道您所成就的佛在何方?心外有佛,即非真佛,若心外無佛,何來通過某種慈心悲心而能成就?

 

法師傾聽!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,心空則法滅,法滅則心覺,心法兩寂,當下清淨,無生無滅,圓滿隨順,不可思議,不可言說,如如不動,是名如來。法師,既然佛即是您本心,通過您任何一顆心,破心識分別,脫身心煩惱,自性本來面目即是十方諸佛,你又何來通過某一顆心,外求修行而證菩提?

 

慈心是心,惡心也是心,慧心也是心,心若落慈悲相,則慈悲即輪迴,若心著智慧相,則智慧即生死。法師傾聽!一念覺,眾生是佛,一念迷,佛是眾生,佛與眾生只在心靈覺醒,不在心相名詞上有所差別。

 

 

問:如果您說的不是慈心,那可就更加費解了。如果是慈心,似乎和自律也沒多大關係,上帝在西方是愛的擬人化表徵,但不僅僅是慈,還有悲。這似乎又是一個矛盾之處。您把上帝比做諸佛的心,這明顯是佛所呵斥的外道理論。因為上帝,即神性,也就是普雷若麻(Pleroma),是萬物的製造者,一切皆是神所造。聖經裡是有清晰的描述的。這和六師外道的梵我之說,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 

主張有一個不變的神我,製造萬物,主宰萬物。他們的修行,信奉上帝的,身心靈三位一體,回歸神的懷抱,有的信奉天國,他們內部也是有不同的觀點的。梵我亦同樣的理論,小我融入到大我梵我之中,即得解脫。而佛法是主張緣起的,並沒有一個不變的神我,補特伽羅亦不是固定的,雖然部派之間有過爭論,實有還是假有的問題,但只是從輪的緣起角度來說這個問題的。

 

答:耶穌曾經說過一句話:你若了解那內在的真理,了解將會使你昇華,若不能了解那內在的,不了解將會令你墮落。

 

您如何看待這句話?經云:「唯佛自證之智」,與耶穌所說的,去了解你內在的真理,與佛陀的自證聖智,有何不同?

 

耶穌是有名相的神靈,可是佛教諸大菩薩也是有名相的神靈,比如觀世音菩薩,救苦救難,展現神蹟,比如淨土法門宣說的極樂世界、天堂國土,與耶穌所說的天國有何實質性的差異?

 

釋迦牟尼佛,在《妙法蓮花經》中,以火燒莊園,父親為了兒子們逃離火海,以羊車、牛車、鹿車為誘餌,促使眾子出三界火宅的故事,來比喻人世間修行境界。後期又舉例子,黃葉止啼,來說明諸種方便法門的本質,佛法本質上唯有一乘,所謂的羅漢、菩薩、佛乘,皆是因為眾生根性不同,所現的不同方便教化方法,您說上帝是實有的,所以違背了佛陀教義,可是你如何解釋極樂世界的展現?既然極樂世界可以作為佛教徒的歸屬,那麼天堂為何不能成為基督教的中轉站?

 

基督教的教義中,是一神論為主,可是在基督教的文明中,依舊可以找得到,上帝對於自性如來的描述。他曾說過,你若認識了心中內在的上帝,我就從未與你分離,這與即心即佛,是心作佛的禪宗,有何區別?

 

如果,您非要用基督教的一神論,來否定上帝對自性的描述,那麼,我們也可以用極樂世界的種種景象,來徹底否定如來所說的,緣起性空,自心現量的佛義。基督教為何就不能是,覺悟者救贖西方人的另一種方便法門?

 

 

問:並非實有一個實有,假名安立而已。所以慧遠大師的神不滅論,一直都是飽受詬病,因為違背佛陀的緣起法。眾生因業結生,而非有不滅不變的神識之體輪。您又把愛比做上帝,靈魂的心臟,比較讓人費解,這個愛如果不是慈心,那到底是什麼呢?還是僅僅是多數人根據提到這個字眼時內心的種種感覺,通過已有的體驗描述出來?如果這樣,那就十分不可靠了。

 

答:覺悟者名佛,故而佛相僅僅是覺悟者為方便眾生,隨緣所現的方便相而已,若修行覺悟者,自證聖智,則山河大地齊說法,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,宇宙世界無一不是,自性隨心,隨類各應,心識所化諸種因緣分別,一切分別心中,覺性無掛無染,所有因緣諸相,本來不生不滅。故而,法師一定要以某一種佛經名相,去衡定諸心性質,這已經是離佛義,心外說法,以外道邊見斷如來慧命,實屬歧途。

 

何為愛?心離自我,無我接納是為愛,愛並非世俗人情,愛是心靈離分別的付出與寬恕。耶穌說:寬恕你的敵人。試問,心有我相,自我執迷者能否達到無我寬恕?既然心中無我的寬恕,才是愛的性質,請問,這樣的愛,與如來所說的,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有何差異?

 

並非是上帝所說的愛,與如來所說的慈悲有差異,而是法師您,心中的覺受,對文字名相有分別取捨。取捨即輪迴,分別乃生死,以分別心度如來義,如鏡中取花,水中求月也。舟行岸移,雲駛月運,故而如來拈花,迦葉微笑,文字語言只是指月之指,法師為何只看到指頭,以指頭作為月亮去分別思量?卻不知,對於指頭的揣測度量,既失去了月亮,也失去了指頭原本的意義。

 

 

問:靈魂是什麼?補特伽羅是數取趣,即輪的眾生,根據已有的證據,靈魂指的是死後的神秘的狀態,根據薄伽梵歌的描述,靈魂即是不滅的一種形態。不滅的靈魂因為渴愛而受生。愛是靈魂的心臟,我也有點糊塗了。不知出處。

 

答:法師,讀經書一定要全面,不可望文生義,以偏概全。何謂靈魂?心取心幻,依幻而心,執幻為實,而生分別,心識分別,牽引幻心,而有生滅幻影,幻影蒙心,心隨幻境,依境而生種種認知,認知即眾生,故而佛經說:知覺乃眾生。依認知而生體驗,體驗即世界,故而佛經說:想澄成國土。眾生依心而有空,依空立世界,在妄心分別所幻現的世界中,無明心對境界的認知體驗,交織成想,想即煩惱根本,故而煩惱相即眾生,眾生相即無明心之妄想心。所謂的靈魂,就是心識分別,在想陰塑造的世界中,被妄念與業習綁架的覺知。外道不明白萬法唯心所現,世界唯識所變,只是看到眾生生死相中,那不隨生死改變的覺知,認為覺知即神我,而神我並無有實在的主體,而是如來妙覺真心,在無明心中,投射的妄念倒影而已。

 

既然無明心之本質,就是如來圓覺智慧,那麼,一切眾生種種煩惱心,皆是如來妙覺智慧所化現,故而佛說,眾生與如來一心之別,心覺,眾生即如來,心迷,如來是眾生,只因眾生迷失自心本性而有八萬四千煩惱,故而生出,如來隨順方便,普渡慈航之八萬四千法門。何以煩惱即菩提?煩惱性空,諸心不可得故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三心無得,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心心無掛是佛心。

 

法師不解靈魂的本質即是無明,依無明心所現靈魂,去說佛法,實乃南轅北轍。若法師明了,靈魂、諸神、佛國刹土、宇宙星雲,皆是一心所現,依識所變,愛與恨,生與死,輪迴與永恆,皆是心識幻化,諸法不可得,諸相無所取,自心清淨,寂照圓覺,當知生死即是心識,心離識則為解脫,解脫即無分別,無分別即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。故而說是愛,有何不可?

 

 

問:您語言文字優美動人,能夠激發人的情感,令人陶醉沉浸在無限的想像空間中,帶給人無盡的遐想。令人身心充滿感動、溫暖。非常棒的文采!即使許多世間作家寫的心靈雞湯,也難以媲美您的文字。學習了!只是許多問題還望老師解惑。

 

慈心三昧是興發慈悲心的禪定,您發的文裡也說了,因為修慈心得善知識護持,漸漸修持去除惡習修六度,並且懺悔一切罪,禮敬一切佛,隨喜一切諸善根。若沒有正見、正智、正勤等八正道,慈心修得再好,也只是一個善人,慈心是基礎,但不能以此涵蓋一切的努力。

 

六師外道,包括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都講慈悲,這麼說他們也可以成佛了?正如六師外道也修四禪八定,但佛法與他們的區別即在於慧解脫,所以佛說八正道,正見是前提,慈心是基礎,尤其大乘佛子,菩提心是根基。僅僅正見也是不夠的,我們還有許多習氣毛病、業力,都是掛礙,都需要通過修行來完成生命品質的改善

 

全世界四萬多宗教,沒有一個宗教不強調慈悲與大愛的,中國本土的墨家、儒家,都講仁愛、大愛,他們能成佛否?當然是不能,見地上便有根本的區別。

 

答:法師謬讚了,法師以上的言論,本人是贊同的。佛法與外道,根本的區別在於般若智慧。何為般若?法我皆空,如如不動;何為智慧?心不掛相,隨緣清淨。但是,法師,正因為佛法中,一法無得,一心不掛,因心無所得故,而諸法性空,因諸法不可得故,一切能得心、所得法,皆可成為解脫各門各派、學說迷惑的究竟佛法,各門各派也可以因為覺悟者善巧方便,智慧無礙而成為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。維摩詰菩薩說,依無生不動的究竟,立一切法,何為究竟?方便為究竟也!

 

 

問:心內心外,皆是假名安立。這點在《金剛經》裡說得很清楚,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離一切相即是實相。自性又是個什麼東西?法亦非法何況非法。

 

然眾生因種種業而受生,見諸佛本性,如何見?下手處在哪裡?慈心也好,持戒也好,念佛打坐也好,皆是方便。若說這些都是妄用功,向外求法,實在是一種誤解。殊不知心外用功心內求。貪嗔癡薄的人,善根深厚,正如祖師大德開水燙一下就可以開悟,那大家都回家燒幾鍋開水燙一燙,看看能不能開悟,還是皮開肉綻?

 

答:法師,您的修行不在心上,而在意識上,意識必須分別諸相,心識攀緣才有諸法,若您能反觀本心,體證心無所得,那就是修行,而停留在意識分別、名詞概念上的推論,離心尚遠。佛法比喻藥物,是用來療心用的,若在藥物本身名相上做文章,不僅治癒不了心,藥物也失去了本來的價值。佛說,法如竹筏,渡河而過,過河後不需要背負著竹筏,正如後刺挑前刺,前刺若已除,後刺也無須掛礙。

 

《六祖壇經》言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達摩言:若識得本心,則佛性具足,若不識本心,則說得十二部經教,盡是魔說。法師以概念心,蒙蔽心中覺照,無論言談文字多麼有理,心不自觀,著善惡法相,恰恰屬於妄用功。功夫不是覺悟,覺悟只在本心,本心若迷,功夫深厚也是南轅北轍,本心若是覺醒,則飲水吃飯皆是功夫。故而法師離心而說種種修行法,並且升起高低對錯的建議,這就是心外求法,如來言,法無高下,諸法因緣生,借機宣法,令無明心覺,即是佛法。

 

 

問:佛是本心沒錯,但凡夫與佛的區別即在於迷與悟。迷為無明覆蓋,顛倒五欲輪。另外,我似乎也沒說外求這個理念。修行修什麼?正是打破貪嗔癡,窺破無明見諸佛本來面目。凡夫下手功夫處,正是破妄,破而後立,破無可破真自顯。正如禪宗:煩惱即菩提。輪是戰場,菩薩是勇士。既然自性本來清淨,那麼我們還需不需要用功呢?停留文字義理而忽視了當下眾生的問題,極易讓佛法變成談空說有的理論,而無法將功夫落於實處,見地就變成了烏龜殼。

 

答:法師,何為迷?心執即迷!何為悟?無掛自在,本來覺悟。覺悟與迷失,僅僅是一顆心現兩種狀態,依據迷失而說有覺悟,真覺悟者,迷失不可得,覺悟也不可得,既然諸心不可得,可得者皆幻,何曾有一個用功之處?有一位大禪師曾說——切忌用力。眾生是什麼?自心煩惱也,如法師深觀自心煩惱,煩惱不可得,性空本是如來,這才是真正的下功夫修行啊!若法師不明白世界唯心所現,諸法唯識所變,眾生只是心中妄念,而視外界的眾生為實有,心不自心,因色故心,色不自色,因心故色,若離本心而說有法,這才是真的離心說法,將佛法落於空談。

 

問:慈心、心都是心,但他們之間是有區別的,輪受報的業果也不會相同,所以佛說十善業道經。但黑白業都是輪之因,佛說十善業道經,以及瑜伽師地論菩提道次第講的三士道的修行,亦是次第接引。

 

人身難得,佛法不離世間覺,心靈的覺醒離不開五欲六塵,所謂止觀,止的就是染的相續,觀則是從無常緣起的外相開始,從最基礎的無常觀,慢慢見諸空性自體。禪宗裡講的觀,是自性的啟用,但前提是建立在見性的基礎上的。如果單純地談空說有,講自性,是否偏執一邊呢?正如一個易學算命的說過的一句話:談那些空頭理論找和尚去。

 

佛學院裡很多同學提到大乘佛法覺得很難,無處下手,盡是些談空說有的玄妙理論,實際上佛法真的並不是什麼玄妙的理論,就是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中,在每一個起心動念的當下,吃喝拉撒皆是用功處。

 

答:善心、惡心,區別在於心識分別,而不在於善惡表現,若善惡有本質區別,則善惡就有自性,有自性者就不可能相互轉換,則惡心永遠是惡道,善心永遠是善果,則惡道眾生將永無超脫一說,那麼佛法就失去了度化眾生的能力。佛法者,覺悟心是!何為覺悟?善惡性空,諸心不可得是!何為不可得?生滅性空,本來清淨。心離分別故,諸法名佛法,心生分別故,則諸法皆妄想,佛依無明眾生不同根性,而說三藏十二部經,展現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道,而究其根本,這三種層次次第修法,都在說唯一的佛乘。何為佛乘?緣起性空,自心現量,離幻即覺,如如不動是佛乘。

 

何為止觀?心不隨六根塵色,於五蘊煩惱中,晴明朗照,心光發動與十方如來輝映,此為奢摩他,止觀境界,證阿羅漢果,脫離分段生死。

 

何為幻觀?心觀察五欲六塵,觀察心不被五欲六塵蒙蔽,六塵熄滅五欲消融,五欲本來性空,六塵盡是幻影,幻影不可得故,則觀察心亦是虛幻,五欲六塵是唯心所現諸法生滅,諸法本無生故,心識同時熄滅,法我皆空,身心脫落,自性明覺普照十方,空中無色是法界清淨莊嚴,證無生法忍,入佛地。

 

何為空觀?聽聲音背後,聽不到的寂靜;看色相背後,看不到的空明,依色觀心,依心觀色,心色兩寂,是為禪定;覺自心本性,證身心寂滅,如器中鍠,形無所動,聲出於外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是為禪那。

 

綜上所述,法師,您能看到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道的修法有何不同嗎?為何釋迦牟尼佛說,羅漢為焦芽敗種?因為自性明覺被心識牽引,清淨法性被習氣掩蓋,心識聚合習氣而成心靈,心靈被妄念體驗帶動而生萬法,法是心妄,心是法源,若心認定法是法,色是色,相是相,善是善,惡是惡,則心隨法轉,終是輪迴。

 

若你的心靈,覺察心靈自己,於覺察中,不隨心識波動,你就可以看到,善惡唯心所生,善惡本是分別,分別本來虛幻,虛幻本來無得,因無所得故,善惡業所現天堂地獄,六道輪迴,當下除滅,因不可得故,生死輪迴幸福煩惱,當下清淨生死解脫。

 

法師,您依據的修法,是奢摩他,止觀修行的道路。止觀修行的特點是——認為五蘊五欲、六根六塵是實有,依據實有的體驗,而生出離開實有幻境的道路與修行方法。這不是您不學法,不是您不精進,而是您的本心尚未覺悟,心靈覺知被累世習氣體驗凝固,而生存在感的迷惑,存在即識陰,時空世界於識心分別起,心依存在而說萬法,若心無掛萬法則心識寂滅,法不可得,心不可說,當下圓滿清淨,是汝如來自性。

 

 

7月7日

問: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「我初發心從佛入道,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。乞食城中,心思法門,不覺路中毒刺傷足,舉身疼痛。我念有知,知此深痛,雖覺覺痛,覺清淨心,無痛痛覺。我又思惟:如是一身寧有雙覺?攝念未久,身心忽空,三七日中,諸漏虛盡,成阿羅漢,得親印記,發明無學。佛問圓通,如我所證,純覺遺身,斯為第一。」——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之身根圓通法門

 

這一段幾個字:念,知,覺,心,這到底是啥意思?

 

答:你看到這一段經文,心有疑惑,於是想要求答案,想要解答疑惑,就是願望,願望推動意識,意識調取記憶,思維中升起求解的念頭。

 

念頭,是意識分別的結果;意識,是心靈願望的達成;願望,是心靈覺知的渴望。因此,念頭的本質,就是心靈覺知的表達。

 

心靈渴望解開疑惑,則必定有一個升起疑惑的認知,這個認知,就是心識,也就是想陰,想,是由心靈覺知分別,聚合心靈覺受體驗,聚合而成的自我感受,你的所知、所想、所念,都是你在想、你在念、你在知,或者說,所知、所想、所念,皆是你的自我體現,自我,就是所想、所知、所念、所感聚合而成。

 

你如果能在所想、所念、所感、所知中,反觀念、想、知中,那能知、能念、能想的晴明主體,就會發現,想、知、念,本身是虛幻的影像,並沒有實體存在,想、念、知等浮華的影像淡化熄滅了,心靈深處的能知、能想、能念的晴明主體,也就不再被所知、所想、所念凝固成晴明的境界,境界融化後,知與所知熄滅,一法無生,一念無得,一想無掛,朗然圓照,十方圓明,就是覺。

 

覺性,無生無滅,故圓滿;無來無去,故莊嚴;無垢無淨,故通達。

覺性即法界,法界即諸法性空,諸法不可得,是名周遍,性空無所生,是名圓滿;隨順無生即普照。

 

覺,執迷所覺,覺即為幻,幻成心體,依心立世界。

故而佛經說,覺海性澄圓,圓澄覺元妙。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迷妄有虛空,依空立世界。想澄成國土,知覺乃眾生。

虛空世界,生死眾生皆依心所立,世界只是心識所現幻化,故而佛說,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

 

綜上所述,眾生所念、所想、所覺、所知,都是心之所用。

能從念、想、覺、知中,反觀內照,照性中,本無能知與所知,本無能覺與所覺,並無能聞與所聞,心性湛然,無染無掛,即是覺醒。

 

故而佛說:一念覺,眾生即佛;一念迷,佛是眾生。

 

8月24日

問:我現在有一個不明白的地方,是心靈和自我的關係問題。

 

答:心靈是自我的承載者,自我是心靈的錯覺,心靈是阿賴耶識,自我是我執識,猶如風刮浪起,浪就是自我,海就是心靈,海洋是覺性凝固所現幻覺,自我是建立在幻覺中,覺性對存在的細膩分辨。

 

8月27日

問:老師,如果就只能不隨念頭轉,而不能觀察到眾生過去未來此刻心願的,是屬於奢摩他嗎?

 

答:凝定清澈的專注心,是修行止觀,止觀的圓滿境界,稱為奢摩他。

 

8月29日

問:那我們眼睛看到的是什麼?

 

答:心識取捨意識,對眼根信息,進行的編制色相,眼睛只能看得到光線,卻看不到景象,景象在大腦視覺神經中呈現,心靈覺受給予大腦景象賦予了感知,感知對光線的體會,就是我們所說的看到。

 

 

8月30日

 

何為淫心?諸法分別見!以淫慾作為實有,是名破色戒!

 

《維摩詰經》中,佛對不同根性弟子講法,阿羅漢因為有法可得,故而被佛稱為焦牙敗種,不得究竟解脫,而大菩薩不離五欲,心不染塵,而成就種種諸法方便。

 

佛說,觀身不淨,這是給小乘修行者所說方便法,目的是斷滅眾生對於自身愛慾的執迷;佛還說,身心如幻,幻不可得即空,身心本來清淨,眾生生死本自涅槃。

 

佛說三藏十二部經,皆不離心,若離心說法,即是魔說。淫慾是否離心可以獨存?如果淫慾有自性,那麼說淫慾骯髒可以成立,如果淫慾沒有自性,唯心所現,分別幻取而成淫慾,淫慾本來空寂,空中可否有罪業獲得?諸佛說法只是說心,不去認識自己的本心,卻要依文字名相,去歪曲如來教法,這才是真正可怕可悲的行為。

 

我們再談佛法勝義諦,何為第一義?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現中無證,變中無得,如如圓滿,當下清淨者,是名第一義,第一義唯有親證,無法言說,所以,第一義,勝義諦無法用語言文字描述,文字語言只是通往祂的道路,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心所化現,在身心幻構中,隨緣不變,緣起不動者,是勝義諦。那麼,四念處,是否離心獨存?觀身不淨,身由何出?父母精血產物,能否生出我們的清淨本心?既然肉身是因緣和合產物,本來是心靈宿世因緣的兌現,性幻本空,又為何要將空性的因緣,定性為骯髒?《圓覺經》曰,依幻說覺,亦名為幻,若說有覺,猶未離幻,說無覺者,亦復如是,骯髒一定是相對於清淨所說,請問,清淨者是誰?又有誰是認識清淨者?清淨能否被認知?能被分別心認識的清淨,屬於分別造作的產物,已經在因果輪迴中還能是清淨嗎?

 

請不要依文解字,心性依舊在自我體驗的,心識分別中,被宿業因緣牽引,所以才會生出——諸法實有的概念,以此生滅相對的法,是無法破除因果相續的心識的,心識不破,生死不出,就只能在清淨與骯髒的二元對論之中,去苦苦尋找清淨相,試圖通過遠離骯髒相而獲得清淨涅槃,你所謂的涅槃,是心墮落在頑空、死空、斷滅空中,並不是如來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的,真空妙有之佛性,諸法皆是心,諸相皆是心,骯髒的身心,是由相構成,而生出色相的也是心,不見名色本體是自心,脫離自心在名色中分別取捨,清淨本身就是輪迴,尋找的涅槃本身就是分別見啊!若通過骯髒與清淨的名相,認識到,認知名相的本心,本心性空,依識所現,故而色相性空,唯取捨所變,心離取捨則色相空,心離名色則心本寂,法我皆空,是落落清淨,諸法無生,是究竟涅槃,身心污穢與否,都未曾沾染到自性如來,正因為如來自性清淨圓滿,故而身心煩惱,本身就是菩提涅槃,這就是方便為究竟,生死本涅槃,眾生心皆是佛心,眾生名相皆是如來威嚴德相,何以故?眾生名相不可得故,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。

 

 

8月31日

問:老師,修行到什麼程度,是自然啟發自性神通?

 

答:也就是《楞嚴經》中記載的,經歷五十陰魔的過程。這個過程中,心靈覺知在覺受中逐漸清醒,覺性光明就會在單純的心靈覺知中綻放,由內而外普照身心意識,心靈就會觀察到意識、思維、情緒、慾望、體驗、覺受的相續波動。

 

9月6日 

問:老師,保任的情況下,是不是需要一如既往地繼續保持讀佛經、打坐,如幻似真?不知何時能真正「玻璃粉碎,安然坐家」?

 

答:保任,真的不是行為,而是專注於內心清醒的凝定,凝定專注的清醒,不隨著肉體六根分別取捨,不隨六塵慾望牽引感受,猶如水中之光,猶如雲中虛空,身處世間,心靈自由明澈,安詳在純粹的休息中,稱為保任。保持這種境界,境界成為自己,過去的自我在境界中融化分解,清醒也就熄滅了,身心熄滅時,就是識陰粉碎,玻璃瓦解,覺性純明,法界莊嚴現前。

 

9月7日 

問:陽明老前輩說過一句話:你未看此花時,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。後人就有個疑問了:「未看花時,花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?」老師,如果讓您回答此問題,怎麼回答。感恩老師。

 

答:存與不存,本是心,存與不存,相性寂;心相本寂原一味,是存,亦非存,是不存,亦非不存,來去無牽掛,清淨自如如。

 

存與不存皆是緣,緣起性空心分別,隨緣無證相非相,隨相無取心非心,故存即非存,亦非無存,不存亦是如是,非空亦非有,心生性不動,隨緣性寂靜,寂照自圓覺。

 

9月12日

問:我有問題請教,身心脫落然後出現一大片燈,全身發抖,這是一次。還有一次,剛打坐就知無我,然後醒來了,一直到現在不增不減,請教這是不是見性?我現在該如何修?

答:你說的這些狀態,是識心分別,聚合色陰境界出現的感受,並非是真實的修證境界,真實的修證,是遠離這類神通狀態的。你所說的無我,並非是真實的無我,而是心靈覺知,在某個瞬間沒有攀緣意識分別,出現的自我迷茫狀態,也並非是真的無我。目前你的修行,進入了誤區,這些狀態都屬於魔境外道,千萬要拒絕。

 

我告訴你什麼是身心脫落。身心脫落的狀態,就是你的心靈,絕對的清醒,處於高度專注的凝聚心之中,高度寧定的專注心,可以看得見自己的意識思維,包括每一絲念頭生滅來去,可以看得到構成自我的任何一絲慾望以及體驗感受,但是體驗感受、意識思維,卻帶不動心靈寧定的專注力,專注力中,沒有來去生滅的意識與情緒,清醒專注中,沒有慾望感受與記憶,這屬於身心脫落。
 

至於無我,並不是自我昏迷、失去意識的狀態,而是,意識清醒,心靈純淨無雜的清晰,透過意識,能看到意識,卻不被意識帶動,心靈純淨的透明甦醒,能透過你的慾望情感,表達你的喜怒哀樂,心靈中的清醒純淨,卻不會被喜怒哀樂、慾望情緒帶動牽引,構成自我的心靈感受慾望,與意識記憶思維,都在清醒的明澈心靈中分解,心靈在你的身體、意識、情感、慾望中,安詳舒適,透明喜悅,喜悅中沒有疑惑,透明中沒有恐懼,自我的維護徹底消散在心靈清醒中,但是清醒依舊可以利用肉體意識生活,好像光投射在水中,水波流動光明不動。這屬於無我的狀態,這才是見性的覺悟。

 

 

9月19日 

問:請問老師,我沒找到心中清醒的那個地方,我在堅持聽法,下一步怎麼做?

 

答:出離心是修行的根本,而不是渴望在佛法中獲得,唯有你徹底放棄自我獲得,覺醒的本性,自然熄滅一切痛苦。去抄法吧,培養一顆純潔的虔誠佛法之心。

 

9月20日

問:老師,「諸法性空,因果不空。」如何理解?

 

答:電影依舊播放,看電影的人,不再沉迷情節。因果是名相輪轉,名相是心識分別,心識是覺性困頓。如果覺性從心識中甦醒,心識分別的慣性依舊在延續,故而因果現象依舊存在,可是覺性如目光清澈,觀照因果緣起而無染無掛,所以又說萬法性空。

 

 

問:這兩天聽以前錄音,有兩個疑問,一,老師講真如妙體處是佛待的地方,寂滅處才是如來待的地方,我看許多經上說佛有十大名號,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我的疑問是佛和如來應是一不是二。第二個疑問,佛涅槃時講的法是否比剛開悟時講得更究竟圓滿?釋迦佛剛開悟後在定中二十一天時間講的《華嚴經》,然後想入滅,很多天人祈請佛住世傳道,佛才出去先度五比丘,入滅前講的《涅槃經》,不應分彼此。阿彌陀佛,如果我的想法正確,就應將這段錄音刪除

 

答:第一個問題,佛與如來的區別。如來是自性,非形象、非智慧、非神通、非名色,宇宙眾生都是佛性所演化,幻化性空,空不可得,是名如來,而應眾生因緣成熟,宣說妙法的為覺悟者,覺者名佛。或者說,佛只是如來自性,方便眾生所現的報身,大菩薩就是佛,因此稱為等覺菩薩,妙覺菩薩。大菩薩一旦圓覺後,就無有少法可得,無法可得是名如來,因此我在此處說的佛,等同於大菩薩。

 

第二個問題,佛在菩提樹下開悟後,首先是為五比丘宣說的苦集滅道、四聖諦法,在四十九年的宣法過程中,到了後期,開示說法我皆空的大乘妙法,這中間是一個不斷地增進圓滿的過程。這個過程在《雜阿含經》中,有著明確的記錄——釋迦牟尼佛,在甚深禪定中,往往幾個月後出定時,會告訴身邊的弟子們,前幾個月我告訴你們的法義,有不究竟的地方,現在為你們重新宣說,這是佛經裡明確記載的。因此,在大乘佛教中,將釋迦牟尼佛,開悟之時,稱為大菩薩,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前,稱之為如來。

 

 

10月21日

 

問:我今天的狀況很是不對,對任何人都沒有話說,心裡是空的,想更是沒有,昨天從上午說到晚上,每來一個居士都能很輕鬆地聊聊,今天上午每來一個居士都找不到話題,下午還是這樣,心裡不光是沒有法,就連人世間的話語也找不出幾句來。心裡總是空落落的,但還算安祥。我也不知這是什麼狀況?沒有恐懼感。看看我這是什麼情況?

 

答:你的狀態很正常,這是受陰清淨後,習氣推動思維意識的運動系統開始減緩速度,突破這個狀態,需要幾年時間的閉關、禁語、獨處,直到心靈在極致的清淨中,對自我感受的體驗開始分解時,內心的覺性明光就會展現,如雲開日出般,由內而外照耀身心意識,就進入了三摩地的境界,就開始踏入了解脫分段生死的過程,就可以從肉體感知、意識記憶、思維邏輯中,逐漸脫落身心的染垢,就是踏入了神靈的行列。只要心靈是明了清醒的,就是正常的,思維停頓,或者情緒沒有了落腳處,都是好事情,只要心靈清醒保持專注,就是正定。不需要擔心身心意識的逝去,心靈覺性才是你自己,是無生無滅的你自己。

 

 

10月21日

問:老師,如來寂滅地是不是無有觀者與所觀者?也就是沒有看電影的人,也沒有所看的電影,能所皆是本覺的妄動?

 

答:這個問題阿難曾經問佛陀,佛說,以意識分別心,去思維如來寂滅實地,是不可能的。我說電影情景與看電影的人,是覺性與十法界的比喻,而如來寂滅性,則不可以用任何比喻去觸及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不可說,不可得,故而如如不動,周遍圓滿。

 

10月25日

問:老師,「見究竟佛義者,即見如來。」如何理解?

 

答:如來不依相見,唯以智知,自證聖智名佛,見自性者名覺者。佛唯有智知,不依相見,見自性者名見如來,自證聖智者為佛。

 

10月26日

問:老師!「幻滅覺空,離幻即覺,不辨真實」,第一個覺是「知如幻者」,第二個覺是「不可說」對嗎?

 

答:對,覺所覺空,空覺極圓,是第一個;空所空滅,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是第二個。

 

問:老師!聽法抄法算不算禪修?平時事事處處觀心算不算禪修?

答:是禪修的基礎與組成部分。

 

10月29日 

問:頂禮老師,請問怎樣的感受是柔軟?

答:寬恕別人,接納自己。

 

11月9日

問:學生有個問題一直不解,敬請解答:您說過,因過去世您身邊累世的親人,對於諸法法義,法的表現有了執迷的貪愛……確切的說,是指的什麼?是指看到禪定中境界為實有嗎?

 

答:對修行境界產生的執迷,會種下誤入魔窟的種子,故而,在《楞嚴經》中佛說,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

 

12月4日

 

何為心療?

 

杯弓蛇影、疑鄰盜斧的故事,大家都耳熟能詳了。通過故事的啟迪,告訴我們不能以事物表面的現象,在沒有事實依據的情況下,妄自下結論。唯有調查清楚事實的真相,才可以以證據、道理,來化解我們內心的疑惑與誤會。

 

可是,我們人類活著的整個人生,從本質上就是一場杯弓蛇影,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,以及通過認知的世界,性質就是一場疑鄰盜斧的故事。

 

為何這樣說?

 

我坐在你面前,你看到我了,對嗎?你不會懷疑,是你自己,清清楚楚看到了我。看到我的時候,就必定有一個,能夠看到我的你存在,這是必定的。你認為這很正常,看到的情況是屬於事實。

 

真的是事實嗎?

 

你看到的我,只是一個現象,這個現象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素,因緣聚合而成。在因素聚合下面,是無數無盡微觀的能量微粒的運動,從分子、原子、到夸克,夸克這一層的粒子,五十萬分之一秒就會生滅一次,也就是說,你所看到的我,本質上是刹那間生滅能量的聚合。能量你看不到,你只是看到了能量在時空中,這一刻的存在現象。你不能說現象就是我,猶如你不能說,冰塊就是水源,雖然冰塊源於水,可是冰塊只是水的一種現象,並非是全部的水的形態,冰塊無法替代大海湖泊、霧氣雨滴。

 

你能從理性上,接受你看到的我,是一種現象嗎?是你的意識記憶,區分這種現象與其他現象的區別,而固化了這個現象,冠以名稱概念——這個現象就是我。

 

我只是你的心靈覺受升起的體驗,我只是你的記憶概念塑造的意識。我是你的記憶與感受,編織出來的故事,我對於你,只存在於你的認知與感受之中。離開你的記憶與感受,我的存在,是微觀能量川流不息、層層因緣聚合而成的因果現象。

 

生命與世界,是刹那間不停地變化的,這一點科學家是承認的。因此,我們所認知到的世界與生命、自我與他人,都是對變化中事物,某一時刻點上的形態固化,進行分別取捨。所以世界源於主觀,即使是對客觀世界的理解探索,也是主觀心意的逐漸表達。

 

物質與心靈,是鏡子與倒影的關係,心靈如鏡子,倒影在鏡面上的流光浮影,就是構成宇宙最基本能量的緣起,而意識,是能量完全掩蓋鏡面後,鏡面倒影世界的清澈能力,在能量浮影中透出來表淺的光。因此,意識只能在概念記憶的基礎之上,建立邏輯思維,通過思維邏輯去對比分析現象,從而對於現象進行深入的、理性的、客觀的分析,意識只能分析名相,脫離了名相的概念,意識與心靈體驗中感受脫離後,意識就無從分析事物。

 

也就是說,意識的思維分別,邏輯推理,是基於概念記憶的建立。而一切被大腦記憶的概念,都源於心靈感受的體驗。

 

如果,你的心靈感受,對於某種現象未曾有過體驗,那麼,當你的意識去試圖分析理解這個現象時,意識所浮現的理解,一定是迷茫的、無知的、空白的。換個角度說,意識思維,是心靈體驗的延續。是心靈體驗,通過意識在延續慾望的感受。

 

這是我們思維認知、意識分別的事實真相,我們的身體與意識,只是我們心靈願望的表達。

 

你看到了我,是因為你自以為看到了我。

 

因為,你只能看到光線,這是事實。你的眼睛並不能夠呈現影像,是你的眼睛接受了光線後,通過視神經,將光信號傳遞給大腦皮層,大腦細胞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,傳達到大腦中樞,再次將電信號轉化為光信號,我們的大腦記憶認知的區域,就會出現你「看到」的景象。

 

與其說,是你看到了我,不如說,是你想到了我。

 

因為,外界並沒有一個實質不變的我,可以被你看到,你所看到的只是因緣流動,暫時的現象。你不能把現象說成是我的生命。實際上,你什麼都沒有看到,你也什麼都看不到,你看到的僅僅是光線的折射,如果此刻世界一片黑暗,你即使睜著眼睛,也什麼都看不到。所以看,並不是睜開眼睛的狀態,而是內心與意識相互聚合的一種狀態。

 

同理,你所謂的聽到、意識到、觸摸到、聞到、嚐到,種種身體感知,與看到的性質一樣,都是心靈覺知對肉體功能所攝取的信息,進行的理解編織的故事。我們活在心靈編造的故事中,故事中所出現的人物、世界、景象,源頭都是心靈感受深處自我意願的猜想與決定。

 

因此,心療就是一個心靈與肉體溝通的過程。將被肉體大腦與器官所蒙蔽的心靈,從心靈感受與意識理解中,解放的過程。

 

生病的只是肉體各個臟器,住在肉體之中的心靈,是獨立於肉體存在的清醒覺知,覺知猶如眼光般,清澈透明無形無體,被肉體大腦所牽引的覺知,形成了我們的情感、慾望、意識、思想、情緒、體驗。

 

因為體驗與感受,蒙蔽了覺知,覺知被感受的體驗凝固,與肉體器官發生著相互作用,就是我們的慾望感受與情緒狀態。身體狀態可以左右心靈感受,同樣的,心靈感受也可以影響驅使肉體感官。而在心靈體驗與肉體感官深處,能驅動身心意識、驅動肉體感官的,是心靈不變的覺知。

 

當我們從理性上,破除了身心意識是自我的錯覺,用專注心反思自我與生命的真相時,覺知就會在身心舒緩的體察反思中,清淨展現。覺知中沒有自我,也不受肉體侷限,當然也不會被病痛疾苦侷限。

 

我們的情緒感受,舒緩融化在心靈安寧的覺知中時,負載在情緒感受之上的肉體疾病的狀態,也就會隨著情緒的舒緩,慾望感受的淡化,而逐漸分解了疾病的累積,猶如建立在冰雪之上的積木建築,隨著冰雪的融化,而逐漸倒塌消散。

 

心迷失了自己,錯覺中尋找自己的心,是一切生老病死的源頭。

 

而我們在舒緩的情緒中,安寧自己的心靈感受,在寧靜安詳的情緒中,融化對自我的體驗感知,心靈深處的清醒覺知,就會隨著自我情緒慾望認知的淡化舒緩淨化,而展現出覺知從未改變的光明。

 

覺知不依賴身體意識,覺知不依賴情緒感受,覺知是獨立的單純,覺知中本來沒有生死沒有病痛。

 

我們所感受感知到的、認識理解到的、體驗覺受到的、各種癌症疾病,就會在心靈清醒寧靜的覺知中,逐漸消散了體驗的痛苦,融化了感知的恐懼,猶如太陽光明普照雪山,冰雪寒冷構成的癌症狀態,就會在心靈寧靜清醒的獨立覺知中,融化在覺知的清純溫暖的光明之中。

 

心,是生命的本源,在身心意識中,覺醒了心靈本來的寧靜,就是生命的重生。 

 

 

12月16日 

問:老師好,禪定中的境界為什麼能被記憶回憶?想起《六祖壇經》一句話:無生豈有意耶?懇請老師開示。

 

答:完全進入禪定中,出定後身心宛如洗澡後的體驗,思維是斷裂的,身心語言的相續,需要一個恢復的過程,但是在即將進入法性境界之前,深層的心識覺知,還是清醒的,猶如純明的鏡子,可以映照萬物,而毫釐無差,此刻出定就可以如實的描述,但是並非是記憶,而是如實描述,就好像照相一樣。

 

12月28日 

問:阿彌陀佛,感恩老師。請問:達到行陰流時才能出「般若法」嗎? 

 

答:見自性者,猶如身在房中,窗戶紙被捅開看到了虛空,雖然依舊在房子中沒有出去,但是不再被房間迷惑,這個窗戶紙就是覺知,識陰脫落了行陰,行陰流不再牽引覺知分別,則覺性裸然寂湛,於一切生滅法中,無掛無生,於所有緣起緣滅,不動明曉,為法中王,隨緣不變是般若。行陰流還遠遠沒有觸及到,這諸法性空的究竟義,但是行陰流的完整安詳光明凝定,是勘破了想陰,心靈覺受中安詳熄滅了自我,失去自我取捨的心,清醒獨立自由,脫離意識與體驗構成的分段生死。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