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在不同時期的文章中,
對「五蘊六識」名詞概念的解釋,
內涵是不盡相同的,甚至在概念邏輯上是相互矛盾的。
答:因為,我是真的啊!
我真實地走通了,人類超凡入聖,脫胎換骨,人成為神的過程。
只有人類頭腦中,概念儲存的知識不會隨意改變。
而修行者所記錄的,是生命內在性質的實證轉化。
實證一定會隨著修行境界的昇華,而形成微觀中細膩的變化。
這足以證明,修行者所記錄的一切修行體驗,
絕非出自頭腦意識的想像,或者邏輯思維的推理。
修行者是「祂」的記憶,「祂」是修行者的本體。
「祂」是智慧無法觸及,「祂」是光明無法承載。
可是,依眾生累劫因緣,「祂」慈航普度時,
則以光明普照十方,則以智慧開顯法門。
人體,好像是一個玻璃瓶。
被慾望習氣,自我體驗的污泥,包裹的玻璃瓶。
瓶子裡,是不見天日的黑暗。
在修行者很小的時候,五六歲的時候,
在我心意深處,甦醒了一個,超越了自我意識,
不受「我的」自我意識,所控制,所觸及的「目光」。
這個「目光」,是人間我的心意「不可思議」,亦「不可觸及」。
人間幼童的我,與我的生活,
就好像是,「目光」在自己「所見」中,恍惚間的一絲疑慮。
疑慮,是「目光」在人間夢境世界中,五六歲的「我」之心意。
我是「祂」的錯覺,「祂」是我的本覺。
對於心意相續的人格自我而言。
「祂」無形無相,不受限制,不被存在,不受觸及。
「祂」跨越了時間與空間,久遠深邃亙古浩瀚。
「祂」突破一切存在障礙,是當下的真切真實。
當「祂」在我心意深處甦醒時,人格的「我」就成為了「記憶」。
「祂」在人間我的身心內,隔幾年就會甦醒一次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「祂」在人格的「我」之內,
甦醒光明智慧的頻率越來越快,慈悲程度越來越廣。
進入佛法修行後,
甦醒的次數越來越多,甦醒的間隔越來越短。
時至今日,已經縮短到,六天一個循環週期。
當七十五歲後,人性心識熄滅,輪迴週期消失。
隨構成人間之「我」的,累世細膩業障徹底消融。
「祂」的神聖呈現出圓滿十法界,三千大千世界的「華藏世界」。
週期性的光明甦醒,烙印在我生命中。
在身心內形成了一種,與我的人格意識,相對的「祂」的品質。
這個品質,就是「極致純淨的出離心」。
體現在人間,是「絕對純粹的虔誠心」。
見過光明的人,不會再被黑暗所欺騙。
當「祂」的智慧,進入我心意的玻璃瓶時,
瓶子中人性人心黑暗,就會被光明壓縮。
從「祂」的角度看,是智慧掃除迷惘,
慈悲融化業力,光明摧毀黑暗的過程。
從「我」的感受中,是靈魂得到昇華,
心靈得到淨化,生命本質甦醒的體驗。
光明在玻璃瓶中出現,光明對黑暗的態度,是「熄滅」。
而玻璃瓶中的黑暗,在光明逼近的過程中,體驗則是「昇華」。
因此,在記錄自己的修行證量體驗時,由於所處的「角度」不同,
對所闡述的,同一名詞概念中的境界,內涵層次就會有所差異。
但是性質不會改變。
改變的是描述的角度,與體驗中細膩的差異。
猶如過去,我不知道有「知覺」,更不知道,覺性之上還有「神聖」。
隨著修行證量增長,「祂」在我的身心中,甦醒的程度越來越多。
「祂」智慧的強盛,直接導致,我人性人心,人格業力的快速分解。
隨著,構成人格心意的,粗重業障習氣,被寬恕的純潔融化後。
心識內在的,見性背後的「知覺」,就顯現出來了「鬆動」。
隨著「知覺」,取代了「心意」人格中,原來的慾望執著。
「知覺」,成為這具身體中的「人格」核心。
「知覺」,不再被慾望習氣,執著記憶所拖累。
「知覺」內,就逐漸甦醒了「靈性」純潔幸福的光明。
這就是「從下往上」修行,也就是「自外而內」推進。
以人格基礎作為出發基點,靈魂向微觀昇華的過程。
而伴隨著靈性光明甦醒,覺性智慧也一同甦醒了圓明普照。
隨著智慧普照,與靈性光輝的增長,神聖氣息隨之出現。
在神聖氣息,對人格自我,無掛無礙的真切包容中。
自我人格殘留的,慾望習氣,執著記憶,
被靈性燒盡,被覺性澄清,被神聖熄滅。
這就是屬於「從上往下」修行,也就是「自內而外」突破。
是以「靈性」作為出發基點,靈性光芒向人間推進的同時,
智慧澄澈也在向法界拓展。
因此,隨著修行境界的不斷提升,
對於某一名詞概念的解釋,就會與過去描述的內涵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