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5日 16:05 

問:心與意識是一體的,如何斷除意識?
答:意識不能被斷除,但是可以被脫落。
猶如雲層中有虛空,虛空卻掛不住雲彩。

用止觀的修行法門。

很簡單,卻很有效。


前提是,需要內心坦蕩、純潔、真實、專注。


禪定,上坐後,舒展身體,讓身體自然挺拔。
處於肌肉骨骼都舒服的狀態,越舒適越好,越鬆弛越好,越享受越好。

讓內心的感受,轉向心靈內部。
用你的感受,去感知心臟背後,與脊柱之間的地方。
專注地,輕柔地,放鬆地,慢慢地,去細細地感受。
只需要「感受」,不需要去「分析」。

你的意識,是分析的工具。
你的思維,是推理的工具。
工具本身,需要有人來使用,工具才可以施展作用。

所以,如果人不使用工具,工具就處於閒置狀態。
這個使用工具的人,就是內心的渴望。
渴望的表現,就是「專注力」。

意識,可以分析感受,可以理解體驗。
比如說,你難過了,為何難過,難過的感受是怎樣的,意識都可以作出分析,給出答案。
比如說,你吃到糖是甜的,吃到藥是苦的,對於苦甜的體驗,意識也可以作出類比,給出答案。

或者說,意識分析的根本,就建立在心靈體驗的基礎之上。
頭腦中儲存的任何一個概念,都有其對應的,心靈體驗中的「經驗」,作為建立概念的基礎。

我們所說的心意,身語意,自我體驗,自我意識,自我感受,就在體驗與概念,與意識之間的空間中循環。
順序是:思維——意識——記憶——感受——體驗——經驗。

可是,意識卻無法理解「覺受」,覺受,是意識無法觸及的,體驗中,經驗深處的「柔軟」。
比如說,我們遇到某個人,就一見鍾情。
內心的喜悅、熟悉、愛戀的覺受,是你的頭腦理性無法抑制的。

就好像,我們新到一個地方,思維記憶中從未來過此地,卻非常熟悉這裡的一切。
這種源於心靈「潛意識」的直觀印象,是意識所無法解釋、無法分析、無法給出答案的。

一見鍾情的感受,本能熟悉的直觀,其中深層的內涵,並非是感受本身作出的決定。
愛戀或者憎惡的感受,沒有前期鋪墊,沒有現實中的前因後果,沒有絲毫理性的邏輯依據。
可是你見到此人,就是莫名的歡喜;可是新到此地,就如數家珍般,對環境瞭若指掌。

發自內心喜愛與憎惡,是沒有理由支持的,你的感受不由你意識做主。
感受環境熟悉的直觀,是沒有絲毫依據的,你的體驗不受你記憶做主。

真正為你感受做主的,是心靈體驗深處的,覺受。
不受意識與體驗修飾,心靈深層覺受,就是你的靈魂。

是心靈覺受中,曾經的經驗觸覺,導致了你今生,遭遇前世因果後,作出的本能情感反應。
有些人天生怕水,有的人天性喜歡熱鬧,有些人對音樂有天賦,有些人天性喜歡肉食。
這都是前世的經歷,在心靈深層覺受中,烙印下的痕跡。

人死後,頭腦意識脫落,心靈感受體驗分解,可是深層的覺受經驗,卻不會被身心意識所觸及。
但是會被體驗所烙印,被習氣所薰染。
被烙印薰染的覺受,凝固成某種境界。
境界就是天堂地獄人間,種種世界。
在境界中,覺受經驗境界,覺知分辨境界的,就是靈魂。

禪定中,越過意識分析,直接感受內心。
感受中,柔軟舒適的體驗,逐漸替代你的感受。

體驗是極其細膩的,在細膩的體驗中,心會在輕柔中「靈動」。
會誕生一種,無法言說,卻無比真切的「清澈」。
就好像,在深深的海底,你睜開了眼睛。
雖然什麼都看不見,但是眼睛的睜開,讓你清醒地知道,
你身處黑暗,但是黑暗,已經並非是「你自己」。

心靈深處睜開了眼睛,眼睛雖然暫時見不到景象,但眼睛本身就是光明。
這個心眼,就是意識所不能觸及、無法理解、無法接觸的。
將身心全部的:注意力、專注力、感受力、感知力、體察心、覺察心,
徹底融入,投入,進入,這種柔軟清澈的「單純」中。

以決絕的單純清澈,遺忘身心,遺忘意識,遺忘專注力,
遺忘感受力,遺忘體察心,遺忘覺察心,遺忘一切心意。

此處,頭腦意識,絕對無法觸及,猶如水面上的油斑,無法觸及水中的光線。
此處,一切苦痛煩惱會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,極樂而舒適,妙明的安詳。
這是三界上神的恣意,是與天地同壽,與日月同輝的榮光。

留在這裡,讓單純的清澈,成為你自己,遺忘一切,捨棄一切。
意識就會徹底斷除,頭腦記憶、情感體驗,會整體從單純的光明中,如衣服般脫落。
你是極樂,安寧,幸福,與光芒。

再下一步就是,光芒中出現明性。
靈魂開始分解,前世今生,生生世世,每一天,每一刻,每一念,歷歷在目。

心光中,明性抽離出光芒,光芒中呈現出三界六道。
無限宇宙,浩渺世界,恆沙眾生,起心動念,無漏洞悉。
三摩地定境中,神魔的世界,將會被開啟。

 

2020年3月6日 05:17 

問:請問老師,感知是什麼?如何能用感知而不用意識?

 

答:一對小情侶談戀愛,見面之後,男方感覺到女方情緒鬱悶,心情不好,這種直觀的感性認識,就是「感知」。

男孩子因為自己心愛的女孩不愉快,於是自己的內心開始鬱悶,這種內心的鬱悶體驗,稱為「感受」。

 

男孩子內心思索,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?內心主觀的反思,主觀就是「認知」。

認知就是「自我」,當心靈中自我認知,脫離了身心頭腦,脫離了情緒感受的牽引。

 

但是依舊存留著,意識頭腦與情慾感受的烙印,被烙印凝固的主觀認知,就是「靈魂」。

內心主觀認知,在反思中,推動頭腦調取記憶,重組概念進行回憶,這就是「意識」。

 

自小長大,通過認知你熟悉了世界,「世界」是心靈對意識概念,逐漸累積逐步熟知的搭建。

當你第一次見到火焰,意識分別火焰的現象名稱為「火」,此刻的火焰對於你,是心靈對概念的儲存。

 

當你第一次觸及火焰,被高溫灼烤的生理感受,會在心靈中留下記憶,這種記憶就是經驗。

「經驗」是心靈用已有的經歷,對尚未認知的陌生作出判斷;由過去認知的基礎,推導出當下認知的區分。

這種區分,形成了世界的基礎,世界與生命,本質是心靈對物質現象的,經歷與驗證。

 

身體感受到溫度,意識對溫度現象,形成了概念;概念結合感受形成對於火的體驗。

以後一旦想起火的概念,生理上就會有溫暖的感受;只要想起火的概念,腦海中就會有火焰的形態。

腦海中的名稱與現象,結合內心感受的凝固,形成了體驗。

 

體驗,是心靈認知與意識結合的產物。

體驗凝固了心靈的經驗,體驗塑造出認知的結果。

一切思維活動,一切情感狀態,所有悲歡離合,任何情緒感受,皆於體驗中建立。

心靈體驗,是現實世界的根源。

 

被經驗所牽引的認知,形成了固定的體驗,體驗如同模具,對認知進行塑造。

火焰是熱的,是高溫,會燙傷人體;水流是冷的,是流動的,可以解渴。

體驗的經歷,塑造內心的認知,對意識概念的固化,形成了不變的「世界名相」。

被意識與名相,所牽引的心靈認知,就是現實生活中的「我們」。

 

我們是,體驗中的認知,我們活在體驗中,被體驗中的記憶所「活著」。

 

你在樹蔭下休息,後背突然爬上一隻螞蟻。

在你意識反應出有螞蟻爬上後背之前,身體就本能地對螞蟻作出反應。

 

「知道」後背有東西在爬,這個知道的「反應」,

是在意識作出分析之前,就作出了反應,這種反應是生理性的本能。

 

可是,生理本能,僅僅是條件反射而已,在條件反射之中,是誰「知道了」條件反射?

在意識去「分析」,條件反射之前的瞬間,

 

在條件反射與意識結合之前的刹那,是誰在「知道」有東西爬上後背?

若沒有一個知道的主體,是誰告訴頭腦意識,後背上有東西在爬動?

 

你眼睛看不到螞蟻,也看不到後背,你意識不在後背,也意識不到有螞蟻。

在你沒有看到螞蟻,沒有意識到有螞蟻之前,是誰告訴你的意識,後背上有東西?

你可能會說是「觸覺」,可是,觸覺的生理反應中,是誰在「知道」觸覺?

 

這種在六根肉體之內,既非看,也非聽;既非聞,也非嚐;既非觸,也非想。

卻在看、聽、聞、嚐、觸、想之中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的「知道」,那就是覺知。

 

覺知並非是眼耳鼻舌身意,也非是色聲香味觸法,覺知並非身心意識。

覺知伴隨身心意識,滲透在色聲香味觸法中,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呈現。

 

但是六根六塵,身心意識,卻無法觸及祂,也無法離開祂。

身心意識,見聞覺知,思想記憶,情緒體驗,七情六慾,乃至生死輪迴,

都在覺知中發生,盡在覺知中上演。

 

覺知伴隨生滅輪迴,卻只是一個觀察者。

覺知隨順因緣際會,卻只是清醒的知道。

 

覺知在身心意識中,在生理本能中,是敏銳而裸露的「清澈」。

 

覺知本無所知,覺知本無所覺。

只因「覺受」波瀾而生覺知分別。

 

因此尋找覺知,就必定遵從:意識反思,感受情緒,感知直觀,

細膩體驗,精微經驗,妙明覺受,這條心內淨化的道路。

 

就可見證,覺知裸露的光明。

對三界眾生而言,

那是宇宙的起始與終點,那是時間的開始與結束,

那是所有存在的基礎,也是一切生命的源頭。

 

三界一切生命,所有世界,都在覺知中。

覺知,在任何一眾生中,裸然清澈開放。

 

2020年3月12日 07:04 

早晨六點鐘,你睜開眼,拿起手機,翻看一天的新聞。

早晨六點半,你起床洗漱,準備早餐。

七點鐘吃早飯,八點鐘收拾行裝,準備出門上班。

 

八點半到單位打卡,開始一天的工作。

九點半休息一會,上廁所,和同事聊聊天。

十一點多看看錶,準備結束手頭的工作,離開單位回家吃中飯。

十二點,準時下班,匆匆忙忙趕回家做飯。

一點鐘吃完飯,休息一下,午睡一會。

 

下午兩點半回到單位,開始下半場的工作。

四點半休息一會,和朋友說會話,接著幹手頭的工作。

五點半看看表,準備收拾一下未完成的工作。

下午六點,打卡下班。

 

晚上七點吃飯,八點看電視,繼續追你未看完的劇情。

晚上十點半,準備睡覺了,洗漱完畢後,躺在床上看看手機新聞。

晚上十一點,感覺有點困了,關燈睡覺。

 

晚上十一點半,你進入夢鄉……

 

這基本上是每個人,每一天生活的流程吧。

從早晨醒來,到晚上睡著,一天24小時,習以為常地過著生活。

你的生活,是以每一天24小時,為單位來計算的。

你的人生,是以365天組成的一年來計算的。

你的生死,是以你活了多少年,來既定起始與結束的。

 

也就是說,人類完整的人生,是以時間流逝,來推演,來完成,所呈現的。

你的生命表現,隨著時間而來,隨著時間成長,隨著時間壯大,隨著時間衰老,隨著時間死去。

無法逃離時間的你,隨著時間來來去去。

你體現著時間,時間以你而表現。

你無法逾越時間,回到過去,也無法超越時間,去到未來。

於是,「你」只能被「禁錮」在時間之內。

 

時間「刻度」就是意識,時間「運動」就是感知。

時光,本質是「心靈」對「頭腦」的認同。

因為心靈感知,而有了存在,因為頭腦對存在「分辨」,而呈現存在之細微差異。

存在差異呈現出時間,時間是存在差異化表現。

 

那理解存在差異變化的,就是「意識」;被差異化存在凝聚的心願,就是「自我」。

意識與心願結合,就是你自己。

 

自我是時間的受體,時間是心意之投射。

 

我們生於時間死於時間,又有誰能脫離時間呢?

曾經可以,曾經能夠,絕對可以,人能脫離時間。

那就是真修行者,唯一渴望出離生死的絕對之心。

 

你的一生是由很多年構成的,對吧。

人生的每一年由很多天構成,對吧。

每一天都是由24小時構成的,對吧。

每一小時是由60分鐘構成的,對吧。

每一分鐘是由60秒鐘構成的,對吧。

每一秒鐘是由一千毫秒構成的,對吧。

每一毫秒是由一千微秒構成的,對吧。

 

好了,再往下細分就沒有什麼意義了。

因為人類的心識,已經無法感知,更截短的時間片段了。

 

你看啊,從你早晨一睜眼開始,到你晚上睡著後。

24小時對於你而言,是一條延續不斷的線。

順著時間線,可以按部就班地,流水帳一樣展現出你的生活。

你一生的命運,生活經歷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按照時間線延續下去,就可以根據時間線上的刻度,來標誌你某一段的生活形態。

 

從生至死都是一貫如此,你的命運是一條線,或者是一條只能前進無法後退的管道。

可是你想過沒有,這條長達數十年的時間管道,是由無數的毫秒構成的。

你每一天熟知的日常生活,是由一幕幕具體情節片段構成的。

 

比如說啊,此刻你正在看這篇文章,從開始到現在,已經過去了十分鐘。

十分鐘是時間長度單位,記錄了生命過去中,你的一個場景片段。

可是,將這十分鐘內發生的,任何一秒鐘的時間,將它單獨地抽取、獨立、呈現出來。

你所看到的,就不僅僅是,「一秒鐘時間」,這個計量單位,

而是在時間這個「概念」上,所建立起的,所連帶的,所延展的,所呈現出的,

你整體的生活,你所處的社會,你滯留的世界,你存在的宇宙,乃至完整的時空。

 

因為,時間是在空間中流動的,而空間,卻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。

所以,只要生命在時間長河中,穿透任意一個時間座標內的「空間」感,就可以突破時間。

聽起來不太可能吧,太天方夜譚了,太異想天開了,太胡說八道了,太離經叛道了。

 

其實是可行的,而且歷史上,屢屢有人成功地跨越時空。

前提是,此人洞悉並實踐了一條真理:外在宇宙時空,是內在心識的投射。

 

前面我已經說過很多遍,空間是心靈覺知的投射,時間是覺知對覺受的分辨。

可是從覺知空間開始,到我們人類所能感知到的,眼前的這個空間,

期間有許多不同境界,不同維度,不同質量密度,不同能量等級,所形成的空間。

任何一空間內,都有其不同速度的時間。

 

這些空間與時間,其實,都是你我心靈中,所蘊含的「靈識記憶」。

你的頭腦意識,越深入心靈感知,意識的概念越少,你自己去體驗一下,是否是這樣?

 

此刻,你去感知身邊的空間,不要動用思想,只是單純地感知。

感知空間的內心,會與所感知的空間相對,感知中會出現凝聚的專注力。

 

專注力中會有清澈,清澈中會有隱約的明晰出現。

若是,你的感知專注力,能夠深入清澈中,融入明晰內,

你的頭腦意識就會被,專注的明晰所遺忘。

當你的意識,能夠深入內心體驗中,

極深極靜的安寧中,你的意識就會被安寧取代。

 

當頭腦意識的散亂,被凝聚心靈的安寧,所替代時,

人類這個世界的時間,對於你而言就會停止。

不受人間時間流逝的推衍,肉身就會呈現脫離時間的狀態。

這就是為何深入禪定的人,經年打坐卻肉身不老的原因。

 

當心脫落意識時,心光發動所投射出的光明,反映在人體就是精微能量。

可以延年益壽,可以肉身不死,可以返老還童。

這僅僅是生命突破了,心識編織的很淺層次的空間,所呈現出來的狀態。

 

若是,心中覺知,突破覺知存在的「瞬息」,

你就從「存在」中解脫,如在人世間反映出來,

你就是穿越過去未來,遍滿宇宙蒼穹的永恆,

你就是超拔三界六道,度化生死輪迴的萬能。

 

這還是,針對於凡夫而言,所謂的萬能主宰。

如果是,內在脫落了覺知,三世十方瞬間滑落。

 

那能夠言說的,能夠指稱的,所有存在的,一切生滅的,

於此,只是一瞬間幻念。

幻念無根,亦無生處。

於是,無取無證,就是法界。

幻念性空,亦無滅處。

於是,無染無得,就是圓滿。

 

反映在人間,就是隨緣自在。

嬉笑怒駡皆禪定,喜怒哀樂皆菩提。

終日吃飯未食一粒米,終日走路未沾一粒塵。

 

想要解脫,有道路,有方法。

體察生活中,每一秒「當下」的空間。

直至體察的心,與所體驗的空間,合二為一。

 

體察的心中有清醒,清醒中會出現,脫落清醒的純澈。

純澈就是心識空間,進入純澈境界中,安寧熄滅記憶。

色身就可突破人間時間之束縛。

 

2020年3月19日 03:13 

學習你的教法後,又去學習其他人的教法,你如何看這個問題?

 

答:我很驚訝你提出來的這個問題。

 

我是純粹的修行者,過去是,現在是,未來也是。

我從未是任何教主,過去不是,現在不是,未來也永遠不是。

 

自我標榜的教主、宗師、導師、活佛,只是人類社會中一份職業。

而修行者,卻是發掘內在神性,實踐聖賢教言的光明使者。

 

我是真的,真的,真的,渴望真理,崇拜佛陀的人。

既然崇拜,就會追隨,必定效仿,以身作則。

 

佛陀是以真理為標準的,不以人的身份為標準,因此才有「四依法」。

佛陀是清苦離慾的行者,不以信徒多少為驕傲,因此有「清修閉關」。

 

從根本上來說,其實我的教法,就是自己親證的修行道路。

只不過,我將這條道路完整細緻,圓滿真實地呈現出來。

就是所謂的教法。

 

其實,根本沒有固定的教法可言。

若有固定的、不變的教法,

那麼就一定有,固定的、可得的成就。

 

佛是不可被成就的,或者說,能被任何教法所「成就的」,皆不是佛。

 

教法只是道路而已。

通過道路抵達彼岸。

自證聖智者名如來。

 

吃過糖的人,會用一切方法,令人體驗糖的滋味。

而任何方法,皆非糖的味道,若將方法當作糖,

則既迷失了糖味,同時也喪失了方法,本身所起的作用。

因此才說:法無定法,因材施教。

 

初期渴望真理的人,我是鼓勵他們去,大量地學習經典,

流覽世上所有大德高僧的著作,進行知識學術上的思辨。

 

只有基礎的法義道路正確了,再往心靈深處潛入的禪修中,體驗覺受境界才不會出偏差。

 

對於初期打基礎的人,我是絕對支持他們,去學習任何人的言論,在質疑與比較中樹立正知見。

但是,對於修行進入中層,意識歸入心靈認知的修行者,就不建議你去大量學習知識理論。

 

因為,當「意」,融於心中「認知」時,頭腦記憶的「識」,就會如鏈條斷裂般,思維思想停頓。

連思想思維,都無法再進行邏輯思索,你用什麼去學習,去理解文字知識哪?

 

修行者此刻需要的,是絕對專注而純潔的心。

這就需要,你對自己修行的方法,有著絕對的信任與信心。

 

對處在這個階段的修行者,我就建議你,不要再去雜亂無章地學習理論知識,

而是要一門深入後,真正投入精力與生命,去體驗,去探視自己的內心。

 

如果,你開始了真正的禪定昇華,卻還要左顧右盼,這山看著那山高,

那麼就請你離開,不要玷污珍貴的修行道場。

 

因為,動用頭腦去理解文字概念的義理,對於凡夫是沒有問題的,你盡可以對比分析。

可是,一旦意歸於心,思維斷裂後;內心的感受,體驗就會分解。

此刻,任何殘留在頭腦記憶中的概念,概念所連帶的信息,會在融解的體驗中無限放大。

 

如果,你所接受的法義表面上很圓滿,但是文字背後的義,並未實證圓滿通透,

這種被人性思維所遮蔽,人性貪慾所阻斷後的暗影,

將會在心靈深入禪定時,形成對覺性復甦時的阻礙。

 

所以,在你們看起來無關痛癢的,文字思辨,佛義之爭,卻實實在在關聯著,靈魂的昇華與生命的未來。

 

我是修行者,只對真理有渴望,只對實證解脫有興趣。

至於誰願隨我學習,誰願離開這裡,都屬個人的自由。

 

以後不要再問此類問題,而且,我也不去評價任何修行者。

請大家理解。

 

2020年3月19日 14:15 

問:覺知,是何種狀態?

 

答:類似於喝醉了酒,頭腦無法組織思維。

但是內心的意志是清醒的,只是意志無法去動用思維。

這種內心的清醒,充滿了肉身每一個細胞。

 

就好像,構成細胞的,細胞中每一粒生命信息都睜開了眼睛。

身心內猶如目光充滿,失去了意識的「劃痕」,失去了體驗的「渾濁」。

只留下「空間」,無法分辨,且無法感知的「空間」。

 

在人類瀕死的時刻,大腦意識停止思維,而內心的認知尚未失去。

此刻他所經歷的一生,事無鉅細,身臨其境如電影般,在心靈空間中播放。

在身心意識,奄奄一息之際,身心之內播放一生回憶的,就是心靈認知記憶。

而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的觀看者,並無情緒以及對錯分辨的「被動觀察」,就是覺知。

 

類似於發燒高熱的人,無法表達情緒語言。

但是心靈中意願是清醒的,只是無法以體驗語言表達。

此種清醒的意願,伴隨徹底的安寧與舒適。

就好像,身心融化在安詳中,自我在溫暖中,化為光芒的純潔。

 

光明中沒有陰暗,沒有思慮,沒有分辨。

安寧中失去焦慮,失去體驗,失去意願。

 

只剩下,完整的安寧與舒適。

只存在,徹底的清澈與明晰。

 

這就是覺知。

覺知,遠離意識分辨,無法用意識去理解。

覺知,遠離情慾感知,無法以體驗來確認。

 

是身心、自我、意識、體驗、心願中,未曾改變的「空間」。

空間,失去了身心、自我、意識、體驗、心願的「阻隔」。

外界的宇宙虛空,與內在覺知空間,合為一體。

 

空間即是心靈,內外安寧。

宇宙即生命體,循環往復。

物質現出靈性,川流不息。

 

這就是覺知,誕生時間,湮滅物質,孕育所有,滲透一切。

當下,於一切中安寧。

 

2020年3月21日 06:59 

將意識,投入學法中,用法理替代思緒。

將身體,沉浸於舒適,用柔軟替代緊張。

將心靈,沉入寂靜裡,用安寧熄滅心願。

 

不要理會頭腦中的胡思亂想,那不是你。

用心中清醒去感知身中寂靜,寂靜感知。

 

於是——

覺知,將不期而遇。

安詳,會不請自來。

空靈,會裸然呈現。

禪境,是未曾發生。

 

2020年3月27日 13:12

意大利全國爆發疫情,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牧師,不幸感染了病毒。

因為他屬於重症患者,因此用上了呼吸機。

 

可是,他得到這個唯一救命稻草時,卻轉手將呼吸機送給了鄰床的一位年輕人。

在瀕臨死亡的時刻,這位尊貴的老牧師,願意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。

他無視自己呼吸越來越艱難,無視渾身疼痛的病症煎熬。

 

內心安然且欣喜地,看著身邊的年輕人,能夠使用在此刻拯救生命的儀器。

時隔不久,牧師去世了。

人們悲痛萬分,紛紛留言悼念這位可敬的老人。

 

當我看到這篇報導時,忍不住淚流滿面。

一位平凡的老人,卻展現出神靈的光與暖。

 

愛與無私,超越生與死。

 

如果在活著的時候,你就已經成為神靈的愛與光,

那麼你死去的時候,愛與光必定照破陰間的黑暗。

 

這就是我崇拜的人,內心真正有神的人。

我願匍匐在地,頂禮膜拜他的聖潔,因為那是神靈的足跡。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