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日 03:56

 

想陰破,證「奢摩他」。

想陰盡,入「三摩地」。

 

靈魂感知如霧消散,靈性天堂浮現出終極意識。

以純光呈現亙古永恆,是「三摩地」大成就者。

佛經中言:修行三摩地成就者,為三界至尊。

 

何為「想陰」?

 

我們人間所現的世界,是純粹的影像境界。

就好像,投影儀投射在幕布上的光影圖像。

影像世界,包含了兩個部分:

 

第一個部分:

是我們眼見,耳聽,身觸,舌嚐,鼻嗅,意識,所「理解」到的物質世界。

 

是的,你仔細想一想,所謂現實的、物質的、客觀的世界,

是因為我們心靈認知,借助頭腦意識,對外界環境的「理解」。

因為頭腦意識的理解,將心靈認知,對於肉體六根攝取的信息,編譯為「現實世界」。

若心靈認知不推動意識,意識不攝取六根含攝的空間信息。

那麼,認知僅僅是心靈呈現出,靈魂感受的體驗波動。

那麼,肉體僅僅是心靈的載體,外界空間絕無可能浮現出「現實世界」。

 

所謂的現實,是意識的編譯,對心靈認知賦予了確定感。

或者說:是心靈認知推動意識,將空間中光影變幻,塑造為認知中,記憶經驗所熟知的「回憶」。

 

第二個部分:

是現實中我們的肉身、頭腦意識,以及心靈認知與自我認知感受。

 

孩子看到手槍,認知經驗的記憶,告訴他這是玩具。

男人看到手槍,認知記憶的經驗,告訴他這是手槍。

女人看到手槍,記憶經驗的認知,告訴她這是危險。

警察看到手槍,職業性經驗認知,告訴他這有犯罪。

歹徒看到手槍,慾望習氣所認知,告訴他這是機會。

 

同樣的一幅光影圖案,

反應在不同認知記憶經驗的個體心中,會形成不同的認知境界。

看到了手槍,這是眾生的「共業」。

看到手槍後,心內泛起的不同感受與認知企圖,這屬於「別業」。

 

現實世界,自然萬物,人類社會,本質上是「投影」。

在現實世界中活着的我們,本身就是投影中的內容。

 

人活着,並不僅僅是,思維意識的活着。

思維是由概念編織,形成相續中的理解。

 

而任何一個頭腦概念的形成,其基準,都是心靈對光影圖像的認知。

從小我們認識事物,首先是對具體物質現象的感受,形成體驗記憶。

在體驗記憶的基準上,進而才會形成,對此境界體驗的,抽象化的概念名稱。

 

也就是說,我們所謂的「想」,源自於心靈認知。

是心靈體驗,認知記憶推動大腦,形成概念思維。

思維概念牽動體驗認知,形成對具體環境的感受,投射出具體的現實世界。

 

現實人間,自我心意,自然界的影像從何而來?

是從心靈認知深層,蘊含的心識「企圖」之中來。

前面說過:若是心靈認知,放棄了對頭腦意識的推動。

頭腦意識,就無法將六根含攝的空間信息,編譯為「世界」的具體。

 

這就是一切正法修行,皆以去執着心,為解脫核心之路的原理。

執着心,是心識企圖,凝固了靈魂感知,投射出外界環境差異。

執着心的深層,是心靈細膩企圖,凝固認知投射出自我人格與現實世界。

 

執着心淡化,心靈認知復甦,企圖心消散,靈魂感知甦醒。

這個過程,就是三摩地的修行,也稱為「大幻觀」。

觀身心如幻,觀諸法空相。

「觀者」於身心意識深處,不生不滅,本自,本在。

是名「觀自在」菩薩。

 

何為三摩地?

當心靈熄滅了,一切細膩「企圖」後。

不被企圖的動機,所推動的意識,就會停止運行。

不受企圖的心靈,就會恢復認知本身的清澈,而脫落了自我認知的感受。

失去了「企圖」的綁架與禁錮後,認知深處浮現出,寂靜,清澈,安寧,自由。

 

這是一種,失去了「主觀」意願的,絕對被動的「感知力」。

類似於,身心每一粒細胞中,甦醒了一位先天原始的觀察者。

 

這就是釋迦牟尼佛,所說的《四念住經》。

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

觀身如身,觀受如受,觀心如心,觀法如法。

 

這就是雪山教派的,密法核心「大手印」。

緣起的習氣,生滅之細念,相續的境界,

於大空性的赤裸明性中,自然升起自然熄滅。

猶如小偷,進入了無人無物的空房間。

六根,六塵,六識,所編譯的境界。

在靈魂感知所蘊含的,清澈被動觀察中,猶如純光投入水波內。

光影搖曳雖在,可是,光線的明晰,絕不可能融入水波蕩漾中。

水是水,光是光。

 

水蘊含着光,是現實人間中,行住坐臥的,身心意識,肉體自我。

光線在水中,是認知背後,失去了主觀意志的,絕對的被動感知。

 

這就是觀世音菩薩,所說的《心經》。

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

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。
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

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。

 

感知屬於靈魂領域。

基礎是細念相續,與,習氣沉淀。

感知,是另一個維度的生命領域。

與現象世界,與能量宇宙,與暗能量宇宙毫無關係。

或者說:感知是細念與習氣,沉淀後折射靈性,投射出的靈魂宇宙。

 

靈性的純生命性,透過習氣細念折射,浮現出靈魂宇宙。

習氣折射靈性,呈現出眾生的體驗業身。

細念折射靈性,呈現出眾生的覺識業心。

 

在靈魂宇宙中,生與死,處於疊加狀態。

因為細念與習氣,剎那不停相續中,沒有穩定的「固化」狀態。

就好像河水湍急,反射太陽光線,呈現出金燦燦的河水流波。

但是因為水流太湍急,浪花無法固定在,某一個穩定狀態中。

 

因此,我們看到的是一條反射陽光的河流。

而不是,具體的,某一片反射陽光的浪花。

感知蘊含的靈性清澈,可以看到今生的「你」。

你的一生所想的每一個念頭,所體驗到的每一絲情緒,以及你經歷的每一件瑣事,

以及在你成長過程中,所經歷每一件事情的,現實世界中的物質場景,歷歷在目。

同時同步的,靈性清澈遍觀,靈魂業海宇宙中,曾經無數的不同身心意識的「你」,

每一世、每一生的「你」,你當時的心態、心念、心情、感受、認知的每一個動機,

都歷歷在目,都盡收眼底,都盡在眼前,都清清楚楚。

 

想陰破,入行陰流。

行陰就是覺受,覺知以覺受經驗,穩固對存在的覺知。

覺知,就是終極意識,稱為阿賴耶識。

靈性,是覺受中的光,是阿賴耶識,最原始的生命表達。

 

想陰除滅,靈性成為「生命的你」。

純光靈性,成為新的,卻是原始的,真正的,真實生命的你。

 

從業海洶湧的,分段生死浪花中解脫。

 

六道輪迴內,覺識眾生的「生與死」。

完全就是,細念推動習氣,習氣凝固細念,呈現出靈魂業海。

業海橫流,業障翻滾,宿業因緣,翻起業浪相續。

 

業浪呈現出感知力的傾向。

比如狗喜歡骨頭,色鬼喜歡美女,貓喜歡魚腥味。

這些深植於靈魂感知中的習性,會帶動感知形成業潮。

 

個體業潮,與其他同等靈魂眾生的共業聚合。

業浪翻滾,激蕩出具體的、細膩的業境感受。

靈魂感受與因緣前定的,受精卵細胞結合,形成了胚胎。

靈魂感知力,隨胚胎成長,以胎兒形體出生後,

胎兒的肉身細胞,就蘊含着靈魂感知,同步折射感知形成了心靈認知。

透過心靈認知,嬰兒將靈魂宇宙中,宿業相續的感知,凝固為眼前「看到」的現實世界。

 

人世間極其可怕,可怕的程度,不亞於地獄。

當你的心識,被靈魂感知中,善惡業推動,形成了現實中的自我人格。

自我人格只能看到,靈魂業障席卷中,習氣所能看到的生命境界氣息。

你遇不到神,或者遇到神佛,也不相信。

那麼,你,就,永遠永遠,都是靈魂感知中,蘊含業力塑造出的鬼。

 

世界,根本就不是「你」的眼睛所看到的。

你的眼睛只能「看見」光,並看不見世界。

你所看見的世界,都是你對於光影現象的「理解」。

 

所謂三摩地,就是,從理解世界的,「你」的心識記憶中,

甦醒那個,先天具有見光「性質」的能力。

 

從因你心識企圖的理解,所投射出的世界影像中,

甦醒看到「自我與世界」,為影像投射的「被動清醒」。

 

好像,從你的肉體身心本質中,甦醒了視神經。

原本你生於海底深淵中,億萬劫中看不見光線。

久而久之,視神經退化,你雖空有眼睛,卻看不見絲毫。

黑暗就是你的眼睛,就是你的視線,你所見到的就是黑暗,黑暗就是你的「見與所見」。

 

當心靈認知中的,潛意識「企圖」細念消散,

人格自我心意,就會從,身心內在的「明了」中脫落。

靈魂感知,就會,在心意相續斷開的空白中,甦醒感知力的被動覺察。

 

所謂「想」,指的不是頭腦記憶思維,

而是心靈蘊含的,潛意識記憶,習氣凝固投射出的「企圖」。

心識企圖細念淨化,透明,淡忘,消散,

則自我認知,身心感受,意識思維,情感體驗,一並脫落。

隨着人格自我的,心意體系,肉體感受脫落。

 

心靈認知背後的,靈魂感受中,蘊含的靈性就會順流而下。

靈性,透過心靈純潔的原始認知,呈現在人體軀殼中,就是「奢摩他」。

心光發動,照十方剎,心光與諸佛智慧相映,內心清澈見精成為你。

證「阿羅漢」果,享受天人福報。

 

當構成心靈認知的,靈魂感知中的細念融化,習氣淨化透明後,

心靈認知,就成為了一塊透明玻璃。

好像沒戴眼鏡的高度近視眼,具有能見的分別性質,

卻沒有絲毫分別心企圖成形,在自我認知所見的境界中,心靈認知解脫。

 

當「自我」感受脫落後,心靈認知,處於清澈凝定、透明安詳的被動狀態。

在被動而清澈,透明純潔的,心靈認知背後。

靈魂感知呈現的,習氣汪洋大海,蒼茫細念宇宙,如夢幻泡影,如霧氣消散。

靈性純光,隨着細念濃霧的消散而明晰,

以亙古原始、完整永恆的無限純光生命,

呈現出周遍寰宇、充滿虛空的,宇宙終極意識。

這就是「三摩地」大成就,證七地菩薩果。

 

如何能淨化「想陰」?

學法,虔誠,功德,消業。

學法是與神對話,借助神佛智慧,淨化靈魂感知。

虔誠是嚴守戒律,苦中無我,唯有真理慈悲。

依據虔誠心選擇真理標準,通過心靈的選擇,虔誠心一步步重塑靈魂。

 

功德唯有一顆無私信仰的心,可以借助弘法的行為形成。

行滿三千,功德圓滿,修行者才能憑借功德力,形成靈魂宇宙中光明身。

消業是償還靈魂在滄海漂浮中,無明心所虧欠的良心。

以無私純潔的良心,承擔今生遭遇的業障,無私無愧。

則宿業就會償還,則宿緣就被善解。

宿業消除,如雲開月現,靈性自然甦醒。

 

想陰除滅,靈性以原始完整的生命,呈現出大樂狂喜,永恆的純生命天堂。

解脫分段生死,融入宇宙終極意識,以天堂純光與愛,呈現三界六道至尊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