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地獄?

 

思量心,調取習氣體驗,凝固成境界,境界反覆對知覺進行攻擊,知覺只有儲存與感知的能力,沒有分別與取捨的能力,知覺被思量心的攻擊,帶入實有境界,形成自我保護的恐懼,恐懼包裹著知覺,由思量心作為承載境界的核心,形成了,經受苦難的人格靈魂,形成了靈魂遭遇的黑暗地獄。

 

什麼是人間?

 

思量心,攝取肉體「眼耳鼻舌身意」六根,肉身感官功能形成了「色聲香味觸法」六塵;根塵相續牽引思量心,形成了「看到、聽到、聞到、嚐到、觸到、想到」六種內境,稱為六入。

 

六根六塵六入,交融編織形成了「十八界」,於我們的心靈思量中,幻化出不同的「境界」,境界起著「溝通」思量心,與頭腦意識的作用;意識牽引思量,形成「自我認知」,思量驅動意識,形成「主觀願望」。

 

主觀意願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自我」。

由自我認知記憶,體驗感知,所延伸出來的「境界」,就是人間世界。

如果,你我的身心中,失去了自我「認知能力」。

那麼,無論你身處何處,身邊物質環境如何。

在你內心中,絕無可能形成「人世間」的概念。

 

思量心,攝取肉體根塵,儲存對六根信息的記憶。

思量心,對根塵信息沉澱的凝固,分別構建,呈現出「世界」。

思量心,對構建世界的信息,熟知「確認」,呈現出「自我認知」。

 

因此,人間世界,是心靈思量記憶的「境界回放」。

若離開「心靈認知,與思量記憶」,

外界的物質環境,絕沒有「世界」存在。

自我人格,是思量心,對肉身經驗的「熟悉」與「確認」。

人間世界,是思量心,對根塵習氣境界的「延展與相續」。

 

什麼是天堂?

 

思量心,信受真理,踐行「寬恕與愛」的內涵,愛的內涵是接納與付出,寬恕的內涵是捨棄與出離;寬恕稀釋了思量心,愛、溫暖融化了思量心,不被思量心所抓取的知覺,從思量心營造的境界中解脫;從凝固境界中解脫的知覺,就甦醒了靈性原始的生命體驗,原始永恆的靈性,自心靈見性內,綻放出無限光明,光明中未曾有陰影,於是,生與死的陰影消退;整體生命中未曾有分裂,於是,個體意志融化;無限永恆中未曾有時間,於是,因緣輪迴分解;無限亙古永恆無際的光明,就是生命本初的狀態,充滿生命力,洋溢著極樂亢奮,揮灑著輕盈自由,充滿了幸福安寧,品味著愛與喜悅,這就是天堂。

 

天堂,是眾生本有的家園,是眾生離開了原始天堂,而沉淪於,因迷失天堂形成的陰影恐懼,因恐懼而生見性分別,因分別而生取捨,因取捨而有經驗,因經驗而有認知,因認知而有思量,因思量聚合肉體「眼耳鼻舌身意」六根,而有「色聲香味觸法」六塵,因思量心取捨六塵,呈現六根,而有「見到、聽到、聞到、嚐到、觸到、想到」種種,六入。

 

六根,六塵,六入,循環往復,如稻草編織成為草席,勾勒出自我與世界,這個心意相續,投射而出的「名相世界」。

 

生死輪迴,名相世界的核心,就是「思量心」。

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魂,中陰身。

 

早上起床後,自檢身心,想看看這具肉身中的「自我」,感知體驗的狀態如何。

結果,找了半天,發現原本熟知的人格「自我」,現在卻飄渺地成為了,似乎前幾天所看電視劇中的,某一個角色人物而已。

 

這種感受很明確:我是北方人,北方不產荔枝;在很小的時候,爸爸從南方出差,帶回來幾顆荔枝,我品嚐後覺得,簡直太好吃了,色香味俱佳,味道清香口感甜美,但是人生中只有這一次品嚐的體驗;時隔三四十年後,搬家到了南方,終於又吃到了荔枝,當再一次品嚐到荔枝的香甜口感時,兒時第一次吃到荔枝的,當年的體驗記憶,就會浮現在身心意識之內。

 

現在這具身心內,人間曾經的「我」,

人格心態,體驗感受,思量心願,

就好像,三四十年前第一次吃荔枝時,留在身心中的感受。

 

我,僅僅是,心靈對這具身體殘留的「記憶」。

心靈意識的「人格」自我,真的,不再是「自己」。

 

用更貼切的詞彙去形容目前的「我」,

應該是「修行者」,更為精準確切。

 

修行者,寓意著「神人同體」。

修行者遵循的不是人間道德禮法,修行者追求的不是人類財色名利;修行者人生目的不是自我價值的實現;修行者待人接物,處事原則,也不是交際應酬,心口不一的逢迎。

 

修行者遵循的是真理,真理是指向「祂」的路標,因為路標指向「祂」,路標本身才具有意義,若路標不能指向「祂」,那麼路標本身就成為了負擔與錯誤;因此,人間的道德禮法,如果指向了「祂」,道德禮法就是真理標準,若道德禮法違背了指向「祂」的道路,那麼,隨著人類社會而不斷改變的道德禮法,就成為了阻礙修行者解脫的藩籬。

 

修行者,與宗教信徒,是先天因素註定的「天敵」。

 

修行者,追求的是終極實相;實相並非與幻相相對,實際上幻相的本質,就是無生寂靜的實相;修行者不說謊,不是維護人類道德禮法,而是,因為謊言會引動心靈思量,促使思量心,編造出維護自己的,一層又一層人格自我體驗,從而使修行者距離「祂」,越來越遙遠。

 

宗教信徒不准談論,心意改變後,自性於身心內展現的「證量」。

因為在漫長的歷史期間,幾乎無人能夠親身實證佛法的內涵。

談論證量,似乎,就是「自我吹捧」,就是「走火入魔」。

 

可是,修行是對真理的踐行,而不是,對宗教文化的傳承。

宗教信仰所謂的「成就」,是個人意志的滿足,自我體驗的獲得。

修行者所說的「證量」,是個人意志的消融,呈現心靈本來境界。

 

文化與信仰,是天差地別,截然相反的,兩個生命層面。

文化屬於人間,是人類生命內涵的信息交流。

信仰屬於神佛,是超越生死的生命本質呈現。

 

因此,修行的靈魂,只認真理不認人間。

因此,修行者遵循真理,而不遵循情感。

 

修行者,願為「祂」粉身碎骨,赴湯蹈火,這不是人類慷慨陳詞的激情澎湃,而是,修行者虔誠心的堅貞落實;真實的虔誠心,絕不可能慷慨陳詞,激情四射;因為真正虔誠的信仰,是以靈魂蘸著生命的血液,去書寫靈魂面對絕望時,明確做出的一次次選擇,選擇真理無我的純潔,就等同於,信仰接納自我人格的死去,就等同於,心靈更加靠近了,當下臨在,無生遍滿的「祂」。

 

修行者活著的時候,不追求財色名利,與人間秋毫無犯,作為流浪的乞丐,與人類保持心意相隔的距離;死亡的時候,對人間也沒有絲毫牽掛,與人沒有恩怨情仇的糾葛,對世界既不懷念也無厭憎,猶如旅程過客,客客氣氣地生活,彬彬有禮地謝幕。

 

修行者軀體形象雖在人間。

修行者生命,超越了人間。

 

修行者,是人體之中,「人神同在」的狀態;自檢了一下,目前這具身心內,神靈的純澈感應力,佔據到了百分之七十五,感應力佔據了幾個月前,「自我」思量心,在肉體細胞中,所佔據的空間;也就是說,隨著這幾個月來,頻繁魔考帶來的災難磨礪,修行者一次次地,以真神的寬恕,接納構成人格意志的死亡;思量心中對「活著」的曾經的體驗記憶,一層層,一塊塊地,在修行者堅貞純潔的信仰中,被愛的純潔,與寬恕的釋懷所接納消融。

 

隨著,思量心中,對人格自我「活著」體驗的記憶,逐漸由信仰的堅貞溫暖融化,信仰攜帶的,靈性純潔無瑕的光明,就消融了被思量心凝固的知覺,靈性直接透過見性,在心靈思量心中,拓展出強大清澈的「感應力」,目前的修行者,生命核心的主體,已經不再是靈性,而是,靈性維度下降,推進到人體表面細胞中的「感應力」。

 

感應力,類似於,你們人類能夠體驗到的,內心「見性」。

 

此時此刻,你在聽我講法,對吧?你內心很清楚地「知道」,老師在講法,你內心知道我講法的清醒,就是見性。

 

此時此刻,你在聽我講法,對吧?你內心很清醒地「知道」,你自己在聽我講法,對吧?內心清醒的「知道」,你的心思,你的心願,你的意識,你的身體,在聽我講法的這個「知道」,就是你的心靈見性。

 

你的身心中,有一個,「知道」我在講法,「知道」你自己在聽法的,心靈「清醒」;就意味著,你的肉體心意,與,我的語言形象,都與你內在清醒的「知道」無關。

 

內在的見性,清醒地「知道」,人格自我的心意活動。

就證明了,心意自我,與見性的「清醒」無關。

 

講法的我,與,聽法的你,源自於同一層心靈思量。

是思量心調取習氣記憶,聚合凝固成境界。

心識境界投射出,外界的現實世界,以及「你」與「我」。

 

客觀世界中我的名相,與認識世界的你的自我,都是思量心投射出的,因緣和合境界;而在你思量心內在,清醒「知道」我與你,生命狀態的「知道」,就不在人間世界境界中,否則,見性就絕無可能,同時「清楚」你與我的生命表現狀態。

 

「知道」的清醒,就是眾生心靈見性,見性蘊含在身心意識之中,卻,不受身心意識改變;見性,會被身心意識蒙蔽,身心意識的構成元素,卻無法觸及到見性,更無法改變見性清醒「知道」的特質。

 

「知道」的見性,就是靈魂深處的核心,就是思量心輪迴生死的基礎平台,眾生的自我思量,靈魂轉世投胎,就在「見性」營造拓展出的,時空宇宙中完成。

 

輪迴,就是思量的分別,調取習氣的儲存,凝固而成體驗的境界,境界就是「世界」;包括我們此時此刻,感同身受,真實客觀的人間,也是「境界」,源於我們內在的思量心,在我們內在「見性」清澈的螢幕上,上演著前一幕生死大劇中,尚未結束的劇情。

 

見性,是人類身心中,唯一「真實」不變的依據;但是你們內心中見性的程度很小,因此人類只能,偶然內觀感知到,「見性」清澈純淨的臨在;而修行者,目前的狀態,就是「見性」成為了這具身心意識中,主導身心意識的核心內涵。

 

人類的心靈「見性」,與,修行者拓展到人體表面的「感應力」,是同一個性質與內涵的生命境界。

 

只不過,人類的生命主體,是「五蘊六塵」,是思量人格,是心意自我,是業力與妄念,是輪迴與死亡;人類身心中的「見性」,猶如門縫裡透出來的一絲光線,而修行者心識人格內的感應力,猶如正午時分普照大地的太陽。

 

修行者,生命的主體核心,是靈性拓展到,肉體身心中,取代曾經人格思量的「感應力」,感應力,是心靈見性的無限解脫,是不受羈絆的心靈見性,是「不受控制」的見性清澈海洋。

 

感應力是:如同將身心意識,沉浸在蒼茫無限深海中,被清澈透明的「覺知」海水淹沒,被光明無限的「純潔」感知淹沒。

 

感應力在肉體細胞中,與心意頭腦同在,巨大無限的安寧卻擁抱著心意頭腦,感應力將心意頭腦沉浸在,無限清澈的智慧穿透性的海水中,感應力清澈無限的「透明」智慧體驗中,人格自我的「感受體驗」,就好像,你小時候吃過某種食物一樣的,久遠而模糊的回憶。

 

佛教說,「貪嗔癡慢疑,地獄五條根」,修行者自檢身心,逐條對應:

 

「貪」,修行者完全沒有,修行者既不貪戀錢財,也不貪愛自身,面對死亡就是面對空氣,沒有掛礙即沒有恐懼;嗔,修行者完全沒有,修行者身心內在,是全然純然的愛與溫暖,修行者的心意唯有寬恕,因為修行者與「祂」同在,「祂」是究竟的慈悲,唯一的慈悲,只是慈悲而已;即便修行者表現出憤怒、震怒,也不可能是為了維護自己,而是,出於對人間弱小的保護,而發出震怒之聲。

 

「癡」,這個修行者有,但是程度不深;癡,指的是對某種境界、某種名相的迷戀,修行者喜歡正直清白,公正坦蕩,修行者喜歡小孩,喜歡美女,喜歡汽車,喜歡美食,這都屬於「執幻為實」,將心靈思量的記憶投射,當作了外界實有的名相,進而升起欣賞迷戀的內心「境界」,而境界,就一定會遮蔽心靈見性,將知覺帶入思量心,所營造出的天堂與地獄,六道輪迴之中。

 

所幸,修行者的「癡」,程度不深,目前修行者人類生命因素,佔據這具身體內百分之二十五的程度,也就是說,「癡」的因素,只有普通人百分之二十五的深度,隨著修行者靈性光明的不斷拓展,這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五的人類因素,也就會逐漸淨化徹底,隨著構成人類生命境界的元素消失,癡的執迷,與癡的境界,也就隨之消散了。

 

「慢」,修行者幾乎沒有,因為修行者的心意內涵,已經是全然清澈的「感應力」,感應力中沒有自我體驗,也就沒有,與他人比較,從而形成的「傲慢與狂妄」,修行者既不謙卑也不傲慢,修行者屬於「神」,就好像光明,不會對泥土傲慢,這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。

 

「疑」,修行者目前還是有:頭腦意識,心靈感知,心靈思量,記憶邏輯,自我人格,人類整體的精神領域,統統都屬於「疑惑」;三界六道整體無限眾生,都是心靈迷失本性後,於錯覺陰影中,生出來的「疑惑」業心業身。

 

修行者真實的生命,是當下圓滿清淨的華藏世界;是無生遍滿的莊嚴覺照;是亙古原始的靈性天堂;是淹沒身心意識的清澈感應力。

 

真實的生命中,徹底沒有思維,究竟沒有思量,完全沒有經驗,徹底失去分別,就如同光明中無法存留陰影,生命中也無法誕生死亡。

 

「疑」,是三界六道一切具有心識分別、意志人格眾生的生命本性,因為迷失,必定恐懼,因為恐懼,必定尋找,因為尋找,必定疑惑,因此疑惑,是靈魂生死輪迴的基礎推動力,心意相續就是疑慮追逐,就是生死相續,就是緣起緣滅。

 

但是,修行者身心內,所剩的「疑」的成分不多,表現在這具身體中,就是人格心意的「自我」體驗,只佔據身心內在百分之二十五的成分,心意相續、思維記憶的範圍,只佔據這具身心內,百分之二十五的空間。

 

身心意識與人格體驗,自我認知與意識思維;身心全部淹沒在「感應力」清澈智慧的海洋深處,感應力類似於心靈「注視」中的,浩瀚無限的清澈體驗,淹沒了意識與心願,淹沒了自我感知與認知,淹沒了思量心的比較與牽掛,淹沒了人格的慾望與人性的記憶。

 

這具身體中,只有修行者,已經徹底消亡了曾經的「人格」;修行者是神人同體的狀態,目前神佔據百分之七十五,人類殘留的因素,佔據百分之二十五,這百分之二十五內,就是「貪嗔癡慢疑」駐足生根的土壤。

 

隨著覺性的甦醒,呈現靈性的拓展,體現感應力的擴充,表現出人性因素的消融,這百分之二十五,也就逐漸地消散融化,修行者內在,就徹底熄滅了「貪嗔癡慢疑」的因素種子,修行者,就以這具身體為載體,於人間呈現出,圓滿的法界智慧,完整的靈性天堂,徹底消融了「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」,下三道的境界,或者說,修行者以天堂光明身,可以,直接救贖「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」,下三道眾生的靈魂。

 

修行者,終於,擁有了推開「生死之門」的諸佛之力。

 

六年後(2029年),諸神將為修行者作證。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