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量,一定要攀緣對境,才能凝聚為心。

靈魂,一定要適應身體,才能形成人格。

 

「心靈」,就是我們所說的,內心的認知與體驗;自我人格認知,是心識認知體驗的凝固化,心識為何會凝固成「自我」,是因為心識攀緣了肉體六根,心靈見性,將肉身感官當作了自己,就同時被肉體感官功能所侷限。

 

被肉身功能所限制的心靈見性,受到肉身器官的侷限,形成心識思量,思量心,一定有,所思量的對境,這個對境,基礎的緣起因素,就是這具身體。

 

於是,我們就感受到一種現象:我們人類所認為的「自我」,一定是,源自於心靈認知,對肉體成長過程的,「體驗記憶」。

 

心靈,對身體成長階段的感受與體驗記憶,形成了,我們意識頭腦中,「自我」性格、「自我」感受、「自我」體驗、「自我」認知的基礎。

 

換句話說,我們認定的自我,是建立於對這具身體「狀態」的認知與記憶之上。

 

當心靈中,思量心細膩的分別,取捨了身體功能,形成了思量心對身體的熟悉狀態,這個狀態就是靈魂對軀體的適應期,你們看看新生兒,在出生三個月內,他的心識思量,就在不斷地熟悉他肉體的各個功能,伸伸胳膊,蹬蹬腿,睜開眼睛四處張望,你去仔細觀察他的眼睛,此時的他,睜著眼睛四處看,並沒有真正看到什麼事物,僅僅是,他的心識思量,在熟悉身體眼睛這個器官,熟悉「看」這個功能。

 

當思量心,熟悉了,肉體器官功能後,思量心對身體功能的記憶,形成了,器官功能與思量心的互動,於是,這個嬰兒的,基礎性格就開始展現出來了。

 

他喜歡陽光,不喜歡黑暗;他喜歡媽媽抱,不喜歡爸爸抱;他喜歡吃媽媽奶,不喜歡喝牛奶;他喜歡涼快,不喜歡太熱……

 

嬰兒表現出來的「性格」,一定是,通過身體表達而表現的,或者說,由於有了身體的侷限,才促使心靈思量,有了「適應」身體功能而呈現出來的「體驗反應」,當,思量心對於肉體器官的反應體驗,凝聚成固定的狀態,形成了特有的「境界」,這個孩子的性格特質,秉性天賦,就體現出來了。

 

有的孩子天生喜歡吃肉,有的孩子天生拒絕吃肉;有的孩子喜歡粉色,有的孩子喜歡藍色;有的孩子喜歡吃酸,有的孩子喜歡吃甜……

 

這種以「生理性」的特質,所表現出來的,心理上的差異性,隨著這具身體的成長,逐漸壯大成熟,豐富完善為「獨立人格」。

 

我們所說的「自我」,就是,心靈思量對肉體感官的取捨記憶,「自我」一詞,指的就是這具身體,以及,認識身體的「思量」記憶。

 

於是,當這具身體出生後,我們就認為,是這個人「出生」了;當這具身體分解後,我們就認為,這個人「死去」了。

 

今天,我們來揭開這個萬古的秘密:你並不是這具身體。

 

我們知道:人間的自我,指的就是這具身體,這具身體代表著「生命」,這具身體代表著獨立的「自我」,因為有「我」,才會有了,與自我相對的「他人」以及「世界」。

 

如果,對這具身體的認知記憶就是我們自己,那麼,遺忘了對身體認知記憶的人,就應該,不再是「這個人」,是這樣吧?

 

你看,

同一具身體,心靈思量認識身體,形成了基礎性格,進而形成人格自我;如果,思量心遺忘了,對身體的認知記憶,那麼,人格自我建立的基礎,就不復存在了。

 

人格自我失去了,思量心對身體的記憶,就等同於,失去了自我性格形成的基礎與過程;人格自我,就會處在「空白」的狀態,這就是「失憶症」患者的精神狀態。

 

失憶症患者,徹底想不起來自己是誰,心靈思量徹底遺忘了,對這具身體的所有感受記憶;換個角度說,這具身體內,曾經的那個「人格」消失了。

 

人格消失了,身體並沒有死亡啊!

失憶症患者,內在的「人格」消失後,他的身體功能依舊健全啊。

失憶症患者,雖然人格記憶,自我體驗消失了,

可是,他的身體依舊「能看、能聽、能嚐、能想、能聞、能觸」啊。

肉體身心,並沒有隨著人格的「消失」,而喪失了功能啊。

 

這就說明,人格與身體,是兩個東西。

人格隨著身體成長而成熟,卻可以脫離身體,而不被生理功能侷限。

 

這是其一:身體,可以在,失去人格主觀意志的狀態下,繼續存在。

其次,如果這具身體,就是你「自己」,

那麼,你的身體就代表你「全部的」生命,是這樣吧?沒有疑問吧?!

 

請問,如果你的胳膊斷了,腿骨折了,做了心臟移植手術,做了大腦修復手術;換了心肝脾肺腎,你的「生命」還是否健全?你的人格自我體驗,有沒有,因為手術摘除器官,從而缺失了「主觀意志」的某部分生命?

 

你的人格自我體驗,有沒有,因為你,肉身器官的損失,

而同時損失自我認知的完整性?

如果沒有,就證明你的自我人格,與這具身體確實無關!

 

你仔細想,你認真想。

你睜開眼睛看到了光線,你認為,是你的眼睛看到的。

你閉上眼睛,看到了「黑暗」,眼睛此刻是閉著的,是誰「看到」了黑暗?

 

你內心,通過眼睛看到光線的「見」,與你閉上眼睛,看見黑暗的「見」,是同一個「見」,這個「見」的清澈明晰,明了明曉,與你是否睜著眼睛沒有絲毫關係。

 

這就證明了,你真正的自己,與這具身體毫無關係;你真正的自己,絕不是這具身體,也不是,基於認知身體,而形成的人格自我記憶。

 

在這具身體功能狀態,與,認知身體思量心的背後,更深的空間中,有一個,明明了了、清澈明晰的「覺知」在;你能覺知到,自己此刻情緒浮躁;你能覺知到,此刻意識在散亂;你能覺知到,此刻身體在疼痛;你能覺知到,閉著眼睛時,內心深處的體驗有恐懼。

 

你的覺知,不受你的身體功能牽動;不受你的意識思維沾染;不被你的情緒感受蒙蔽;不被你的思量體驗沾染;就證明了——內心的明晰見性,與身體無關,與意識無關,與自我感受無關,與情感體驗無關,與認知記憶無關,甚至於,與心靈思量無關。

 

換句話說:這具身體的出生、成長、壯大、衰老、死亡,與心靈見性中,清澈的覺察無關;那麼,見性明澈的覺察,就與生死無關,就與建立在認知身體而形成的「自我人格」無關。

 

那麼,人間這具身體,以及,隨著身體成長的「自我」,無論是活著的狀態,或者是「死去」的狀態,都無法觸及,無法改變,心靈見性明曉的清澈,清澈不會隨著身心意識的改變而改變,這就足以證明,明心見性的修行者,不受身體與人格死亡的侷限。

 

我們人類,為何在身心內,具有「見性」?

這是一切宗教中,圍繞的核心;自古以來,「向上一路,千聖不傳」。

 

見性,究竟從何而來?因何產生?

見性之上,還有什麼境界?這是人類生命境界,永遠無法得知的事情,因為超越見性,就觸及到了「神靈」。

 

人間有一句話,「貧賤夫妻百事哀」。

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,為了生存,會百般計算生活的開銷。

會絞盡腦汁處處節省費用,為了生存斤斤計較,牽腸掛肚,計算得失。

因為他窮,窮,就必定要節省,節省就註定會計算。

 

見性,就是這個「窮小子」。

 

而一位儲君皇子,生來富有天下,衣食無憂,揮霍無度,平生就不知道錢為何物,這位皇子就不可能,去仔細斟酌物質利益,生活本身對於他,是無需考慮的事情。

 

皇儲,就是見性的「前身」,靈性光明。

 

見性,因為迷失了自己先天,靈性豐盈完整的永恆,從而陷入迷失的恐懼之中,因為恐懼而要不斷地分別,借助分別試圖尋找先天的「自己」。

 

如同皇儲在睡夢中,夢見自己成為了貧民窟中,不名一文的窮人,巨大的落差,促使夢中的「他」,要不計代價地,拼命尋找曾經的自己;結局就是:見性越分別,所分別的對境就越具體;越來越具體細緻的境界,反過來凝固見性,形成了,對分別對境的體驗;體驗細膩的感知,凝固見性微細的分別,形成了「思量心」。

 

思量心,就是構成三界六道,六根六塵六入中的「六入」。

 

思量心,已經是妄念與習氣聚合的結果,是前因後果輪迴的「業境」;業心感召業果,業果牽動思量,就形成了「靈魂」轉世投胎的過程。

 

「思量心」,受到前世「所思量」的記憶感受牽引,投生於人間這具身體中,「思量心」對這具身體器官的熟悉,隨著熟悉身體器官的作用,而體現出來了,「眼耳鼻舌身意」身體的六根功效;呈現出「色聲香味觸法」身體感受六塵境界。

 

思量心,取捨根塵,形成「六入」,

呈現出「看到,聽到,聞到,嚐到,觸到,意識」。

 

思量心,在六根六塵六入,交織形成的「十八界」境界中,

受到根塵境界牽引,形成了,對根塵具體的「認知」。

 

認知呈現出,「自我」感知的意圖;自我意圖,反過來使用身體感官,形成了「主觀意志」所表達的動機;主觀動機結合頭腦意識,形成對身體感受的「適應性」,這就是「身心意識」聚合,前世因緣兌現出,今生「我執」的實相。

 

人間每一個「人」身心內,都具有「思量心」,思量是,對曾經使用過的軀體的記憶;這種記憶就是「宿業因緣」,對輪迴身體的信息記憶,在人格之中體現,就是人類所說的「潛意識」;潛意識呈現出人性精神領域中,千百萬種脾氣特質,性格差異;體現在人格中,就是先天具有的「性格稟賦」。

 

何為「執著心」?

心靈感受與體驗的具體化,牽引思量心,形成的固有觀念,稱之為「執著」;比如說,有的人從小害怕蟲子,聽到蟲子的名稱就渾身發抖;有些人先天怕水,一生不敢接觸水;有人見到特定的某人,就會心生歡喜,而這種歡喜的感受,根本不受他主觀意志為左右;有人見到某種特定的場景,就會心生恐慌,從而引發生理上的巨大不適,比如說恐高症、幽閉症。

 

執著心,不是我們這一世,情感體驗中,形成的固有認知記憶,而是,我們的人格自我,就是心靈思量在百千萬劫輪迴中,無量無盡因緣業果的輪迴相聚;而輪迴的根本,是因為「皇儲」變成了「窮鬼」,因為迷失生命本性狀態,而墮入了,生命貧瘠的噩夢中。

 

如何能從生與死的,貧瘠噩夢中甦醒?

那就要,促使這個噩夢中的窮小子,回憶起「皇儲」的富貴尊榮;當窮小子的心中,回憶起,皇儲因豐盈而體驗到的安寧;因安全而覺受到的快樂;因尊貴而釋放對世界的善意;因溫暖而呈現出對他人的寬恕。

 

也就是說,對「皇儲」的記憶,可以修復窮小子內心的卑賤;對無限富足無盡幸福的回憶,可以消散窮小子在噩夢中的驚恐;對永恆生命無盡極樂的回憶,可以淡化窮小子對現實生活的計較;隨著窮小子內心的緊張恐懼消融後,伴隨著緊張恐懼而形成的人生噩夢,也就在一次次心靈「置換」中,消散了層層疊疊構成人生噩夢的,累世劫的因果夢境元素。

 

如何以,皇儲的尊榮豪奢,置換窮小子的卑賤恐懼?唯有「寬恕」,因為皇儲是先天永恆的生命,永恆生命的基準特質,就是無條件的接納與愛,聖愛在人間人心中呈現,就是「寬恕」。

 

唯有「寬恕」一條道路,可以讓人間的窮小子,從苦難絕望的生死夢魘中,甦醒自己無限豐盈無量富足,永恆無邊的壯麗天堂。

 

當寬恕的心,取代了,斤斤計較爭鬥仇恨的心,窮小子的自我人格,就會逐漸,被皇儲安寧富足、寬容溫和的心取代;我們眼前的世界,本質上是內心「境界」的投射,外界的世界是心靈境界,而心靈境界,是「思量心」中,記憶與體驗的因果兌現;記憶就是分別,分別呈現出「寬恕或計較」,體驗就是感受,感受呈現出「安寧或恐懼」。

 

窮小子,在活著的「夢境」人間中,以因果兌現的「人格」,選擇了寬恕的心靈標準,熟悉著安寧心的溫暖,就同時在,思量心的微觀世界中,融化著,累世累劫形成思量心的記憶與體驗因素。

 

當構成思量心的因素,被人間夢境中,窮小子的人格意志,選擇了寬恕與溫暖,思量心中的,分別執著,與體驗障礙,就同時被寬恕蘊含的溫暖純潔所融化,隨著窮小子對寬恕踐行的不斷深入,窮小子內心因極度貧寒而形成的恐懼,也在同時被安寧溫暖所取代。

 

人間夢境中,窮小子內心的境界,被,寬恕蘊含的安寧溫暖取代了,隨著境界的世界的改變,也就連帶著思量心中,投射到境界的因素改變了;思量心也將會融化在寬恕的溫暖純潔中,在絕對的安寧中,思量心融入不可「思量」的永恆無限。

 

於是,永恆無限的「靈性」就在,見性恐懼的「分別」中,逐漸甦醒了生命的完整與光明。

 

光明中沒有黑暗,黑暗只是光明的倒影;安寧中沒有恐懼,恐懼只是安寧的迷失;永恆中沒有時間,時間是對永恆的分別;靈性中沒有個體,個體是迷失本體的恐懼。

 

皇儲在窮鬼的噩夢中甦醒,原來,人間窮小子的悲苦貧賤,只是一場刹那間的噩夢;夢境之所以「真實」,是因為夢中人,對夢境細膩的分別與攀緣;如果窮小子在「活著的」人生夢境中,能夠依照皇儲的生命內涵去生活,以尊貴的聖愛擁抱夢境,以寬恕的純潔直面活著,窮小子的噩夢,就可以在因果輪迴體現出的「活著」夢魘中,超越構成夢魘的微觀業障,以夢中凡夫身心的軀體,甦醒靈性天堂中,皇儲尊貴偉大的永恆。

 

因為生命,不僅僅是「現象」,生命還蘊含著「境界」;而境界是可以超越現象的;以靈性宇宙的寬恕聖愛境界,取代,人間世界的恐懼與貧瘠,就等同於,在窮小子的身心中,將噩夢的恐懼,置換為,天堂的永福。

 

這就是「向上一路,千聖不傳」的道路,因為他關係到靈魂生死,直接觸及到三界魔王的國土地基;因此受法的靈魂,聽聞真理後修行速度會加快,同時,面對的磨難阻隔會增長,這都是自己累世的業障,感召來三界內魔鬼的侵犯,因此歷史上的覺悟者,都只是收自己的弟子超度,絕不會廣泛地宣傳真理。

 

我沒有普度眾生的願望,但是,我具有修復道路的責任;因此,才會事無鉅細地,詳細記錄人類生命境界昇華,從意識到認知,從認知到思量,從思量到見性,從見性到靈性,從靈性到覺知,從覺知到覺性,從覺性到神聖,從神聖歸於「祂」,之間細膩完整的昇華回歸之路。

 

記錄修行昇華解脫的過程中,以切身的實證內涵,詮釋著宗教中,各種修行法門的真義;以實證體驗的基礎,表達究竟實相的智慧;闡述「奢摩他」止觀,「三摩地」幻觀,「禪那」清淨觀;闡述「唯識論」,「中觀論」,「大手印」以及「大圓滿教法」,因為是「實證經驗」,所以是「自性流淌」,修行者記錄的修行過程中,並沒有限制於某個具體法門的內涵之中,卻,涵蓋了天上人間,三界六道一切正法修行的精髓與道路。

 

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。

因此,有解脫煩惱的「八萬四千法門」。

法門,是通往實相的道路。

而實相,唯有一個。

 

除諸法實相,餘殘一切法,盡名為魔。——龍樹菩薩

實相,就是「祂」。

 

修行者,是「祂」,留在人間的記憶。

人間的「我」,通過甦醒對「祂」的記憶,

就呈現出,解脫心識煩惱的,「八萬四千法門」。

「祂」,是修行者的本來,在「祂」甦醒的過程中,

就是人間的「我」,身心內人格自我融化的過程。

 

無論法界三界,蒼茫宇宙,微塵蒼穹;無論過去未來,十方三世諸佛,都是「祂」所化現;無論是阿彌陀佛,無論是燃燈古佛,無論是藥師佛,還是原始七佛;無論是文殊菩薩,觀世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,普賢王菩薩,都是「智慧」呈現出「祂」的清淨;無論是「耶穌基督」,無論是「聖主上帝」,都是慈悲呈現出「祂」的圓滿。

 

無論是靈性天堂,無論是人間世界。

無論是畜牲愚昧,或者是悲慘餓鬼。

無論是恐怖地獄,亦或是陰間淒苦。

都是因緣業果,呈現出「祂」的究竟。

 

沒有生命離開過「祂」。

生命只是,迷失了「祂」而有輪迴。

「祂」在一切之中,一切在「祂」之內。

於十法界內,心相緣起世界中,是「祂」未曾發生。

於一切生命,智慧靈性思量心,是「祂」清淨如如。

 

這就是「愛未曾遺忘一人」。

這也是「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」。——《金剛經》

返回
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