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證到了「悲能」,您的修行會不會提前圓滿?
答:不會提前,但可以確定的是,圓滿已經「註定」了。
修行者身心脫落,證入覺性,體證無生,就證入了「佛地」。
此時修行者是「大成就者」,是八地以上的「覺悟者」。
但覺悟者不是如來,這是太陽與虛空的關係。
釋迦牟尼佛曾說:大菩薩的智慧,好似荒野中熊熊燃燒的篝火。
篝火燒盡後依舊存留灰燼,而如來的智慧,是灰燼都不復存在。
大菩薩與如來之間,相差甚遠,是天壤之別。
你們有沒有發現,我距離上次「體證」悲能,時間間距縮短了。
也就半年時間的間隔,這是絕對重要的事情。
因為,只有「悲能」,才是「如來」究竟涅槃。
修行者如今,能夠相隔半年,見證一次悲能。
以後就會頻繁地見證悲能,直至九十歲完全成為悲能。
那個時候,就是修行者的「華藏世界」,究竟圓滿之時。
唯有「悲能」是如來,是究竟圓滿的「如來」。
唯有悲能,是宇宙終極實相,唯一的「實相」。
不怕距離遙遠,就怕無法見到。
現在留給我的時間還有46年,足夠了。
我從邪教徒,晉升為無生普照的八地大菩薩,也就用了11年。
對於其他人,那就是生生世世,需要無限遙遠漫長的時間。
因為,無生覺性,與,覺知存在之間,
是「靈屬」眾生,無法跨越的界限。
我也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跨越的,而是法界神佛選擇了我。
只要跨越這個門檻,成佛的結果就是註定的。
釋迦牟尼佛曾說過:證入了八地空性的大菩薩,祂平常哪怕是自己不修行,覺性也不存在退轉的可能性;八地以上大菩薩,平日裡「自己」不主動修行,如來法雨也會經由空性境界,自動灌溉祂覺性智慧身,真的是這種情況。
我平時的生活狀態,是不能夠有,任何主觀意願的「努力」修行的。
人格自我的心與意識,是處於渙散、散漫、分散、無作意的狀態。
不可以升起,對人間具體事務的企圖心,而將心意重新聚合起來。
在這種散漫、渙散、心無所住的「清閒」狀態中,
身心內在的「知覺」,以靈性精純清澈的光明力,
滲透在「思量心」中,穿越習氣細念聚成的靈魂。
修行者目前,以「知覺」靈性身,處於天堂與三界的交匯處。
知覺的頭頂,就是無限完美的「生命天堂」。
知覺的腳下,是三界六道微塵「能量宇宙」。
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,內在「知覺」清澈。
清澈的知覺,沐浴著天堂聖潔和煦的光輝。
漫步在,由星羅棋佈的星雲宇宙,所構成的虛空蒼穹甬道上。
靈性覺知,沐浴著生命之光,感受著法界無生莊嚴的純智慧。
空性智慧,穿透生命天堂,滲透靈性知覺,以清澈安寧穿透「思量心」。
「思量心」中,滲透著智慧的清澈,滲透著靈性的光明,充滿生命力。
具有大智慧的,靈性生命光明,在「思量心」中折射出,清澈感應力。
這具,人間軀體的「修行者」內,
人格意識,已經逐漸被「感應力」取代。
以「純澈」安寧的,凝定感應力,主導身心意識。
平日的「我」,說話歸說話,吃飯歸吃飯,走路歸走路。
說的每句話,吃的每口飯,走的每步路,
在「感應力」中,清醒了然,明晰無掛。
乃至於,心意人格內,升起每一絲感知。
感應力中,都「清澈照見」心意內毫釐動機,情愫前因兌現眼前業境。
無論情慾業境,或心意動機,猶如在水面作畫,雁過寒潭不留痕跡。
觀身如身,觀受如受,觀心如心,觀法如法。——《四念處經》
處於身心散漫狀態的修行者,
心無所住,無所事事,四處遊逛,不務正業。
無生無滅的空性普照,投射在身心意識中的清澈感應力,
就不會被心意的相續,形成的人格「訴求」幻境界所掩蓋。
覺照純澈智慧,不再被,人格企圖所掩蓋。
空性朗照無限,不再被,世界境界所遮蔽。
那麼覺性,無生無滅,圓覺普照的明晰,
就在日日夜夜中,於刹那間不斷地還原。
空性中,逐漸復甦的明晰普照,
自動熄滅「思量心」中,微觀下習氣與細念的相續。
臥輪禪師言:臥輪有伎倆,能斷百思想,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
慧能大師言:慧能沒伎倆,不斷百思想,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。
這個就是八地菩薩的修行,在佛教裡面把他稱為「保任」。
任運自然的意思。
佛法修行中,有一句話叫做:切忌用力。
當修行者證入空性後,於無生智慧中,
切勿有絲毫「人為」努力的心意因素,參與其中。
在入地菩薩的,清淨狀態中,是不可以「用力」的。
不能存留絲毫有為的「想法」,以及人為努力的「行為」。
人格意願的企圖,一定具有「名相」。
「名相」一定是,心與意識的「凝聚」。
心意與名相聚合,必定升起「境界」。
陷入名相境界中,覺性必定被習氣與細念掩蓋。
因此,處於覺性復甦階段的修行者,「切忌用力」。
在任運自然,清淡散漫的狀態中,吃吃睡睡,玩玩樂樂。
順其自然,波瀾不驚,隨緣度日,不驚動身心。
猶如在沉睡夢境中,已經醒來的清醒,自然而然脫落夢境。
徹底遠離心意,遠離自我企圖,遠離世界名相的「安寧清澈」。
就自然而然地,達到終極究竟的「佛地」了。
所以,修行者才有資格,兩年時間,見證三次悲能。
證入八地大菩薩,就是註定圓滿的佛。
就好像重載火車上了鐵軌,只要順著鐵路自動滑翔,就可以到達終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