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識,只有理解的能力,沒有體驗的能力。
因此,源於意識的世界,一定是對現象的分析。
對物質現象,形成存在,或不存在的理解記憶。
運動,或靜止;明亮,或黑暗,美與醜,高與低,貴與賤,男與女,生與死……
意識,基於現象的發生,而形成了,對現象狀態的對比;基於特定時段現象的狀態,固化了意識分別,形成了概念,概念相續牽動意識,意識深入概念,聚合成為「思想」。
每一個概念形成的基礎,都源自於,意識對現象特定狀態的「確定認知」,而認知,一定源自於「感受」,也就是體驗。
比如說,面前放著一個蘋果,意識,初見蘋果時,不會知道這個東西是蘋果,意識只能調取大腦中,對已經認知的記憶,以曾經儲存的概念,去衡定、理解面前的事物。
當意識指揮身體,見到眼前的蘋果,聞到蘋果的味道,觸覺蘋果的質量,嚐到蘋果的甜味,聽到吃蘋果的聲音,意識調取大腦中,曾經的記憶概念,與面前的物品相互比較,就形成了「新物品」的認知,並且冠以「蘋果」的名稱與樣貌,此後,當你想起蘋果這個概念,蘋果的「色聲香味觸法」六塵境界,就會在內心升起。
理性地看,我們認識到的蘋果,是不是,源自於,我們心靈體驗,與意識記憶的「前因」?我們所認知到的蘋果,是不是,我們心靈體驗,與意識記憶聚合,結出的「業果」?
蘋果,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現實「世界」;你眼前所見的一切景象,聽到的一切聲音,觸覺到的一切感受,聞到的一切氣味,嚐到的一切味道,意識到的一切現象,莫不是誕生於心靈認知,與意識概念相續,從而發生的「境界」。
意識形成概念,需要認知作為參照;認知攀緣意識,需要感受作為推動;感受形成波動,需要體驗作為基礎;體驗形成心靈,需要經驗作為儲備;經驗的儲備,源自於心識細念;細念的相續,源自於「見性」分別;見性是「知覺」的夢境,知覺在覺受的夢境中,對生命本體的回憶,透過覺受,體現出見性原始的「分別心念」。
於是,人類賴以生存的「意識」,是靈性本體,投射在覺受夢境中,層層墮落的「陰影」斑點。
因此,意識雖然,只能分析名稱與現象,可是,意識卻有覺察生命本體存在的能力,因為意識與靈性,雖然相隔整體三界宇宙,可是,靈性與意識,的確屬於同一個通道,猶如手電筒的光柱照在玻璃上,玻璃上的污垢,遮蔽光線,在地面上投射出陰影;陰影就是意識,手電筒就是靈性。
意識,能夠覺察到心靈見性的清醒,就好像,我們在喝醉酒的時候,內心深處依舊有一個「清醒」的自己,明白自己的身體喝醉了,這個心中的清醒,就是「見性」。
意識,可以體察到見性,卻無法「理解」見性;因為見性是單純的分別,沒有形成可以讓意識去對比、理解的名相。
這就是人類,只能理解身體的誕生與消亡,卻無法理解「生命」內涵的原因;因為人類用來理解生命的科技與學術,都是建立於「意識」思維之上,是概念與體驗的相續,所得到的結果,只能是認知與思維的「現象」,就好像,你不可能通過研究玻璃上的污垢,所折射在地面上的陰影,去找到光明的源頭。
人類越依賴意識,意識概念就會越抓住心靈,概念與心靈認知緊密凝固,認知攜帶體驗,與概念記憶聚合,牽動心靈見性,投射出層層疊疊的生命境界,這些境界統稱為「三界」,以人間我們這具肉身的成長,壯大,衰老,死亡,體現出三界因緣,六道制約的果報;以人生的愛恨情仇,人生百態,兌現著累世冤親債主的「宿緣」。
人類活著的真相,是在「見性」分別念,投射的因緣業果中,被心靈認知推動感受意識,兌現累世習氣與幻覺的因果;我們的活著,本質上是「被活著」。
如果,我們眼前的現實世界,是由意識記憶概念,與心靈認知體驗,對比參照後,形成的「蘋果」現象;那麼我們人生的旅程,感受到的人生內涵,乃至於身體死亡的現象,都是由這具身心內,見性中,分別細念投射的錯覺妄想,聚合習氣感知,前世的心靈記憶,兌現出今生命運的「蘋果」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1.你眼前有一個蘋果,這個蘋果是由你的意識調取頭腦記憶,對曾經記憶概念的分別,對這個物品冠以蘋果的名稱;眼前的蘋果,是心靈認知,調取體驗,聚合意識概念,在認知體驗的習氣基礎上,與曾經的習氣進行「經驗」化的對比,從而形成了心靈認知,對眼前蘋果名稱的物品,予以切身的,顏色聲音、味覺觸覺的感受確認,從而賦予了蘋果名稱以具體內涵的「境界」。
2.你眼前所見的「世界」,無論是物質形態,山河大地,親朋好友,兒童老人,陽光雨水,宇宙星辰……一切的一切,只要是存在的現象,或者是,不存在的「理解」,其緣起的過程,與你眼前放著的這枚蘋果「名相」,所誕生的過程與機制,是一模一樣的,宇宙誕生的整個過程,與蘋果誕生的整個過程,是一模一樣的。
眼前蘋果誕生的過程,就是「五蘊六識」,緣起境界的過程。
蘋果的誕生,經歷了「六根六塵六入」,因緣相續的十八界。
蘋果的名相,就是我們心識分別,聚合根塵,投射的「境界」。
3.我們「活著」的當下,生理上的狀態,心理上的感受,物質環境中的現象,就是眼前的那個「蘋果」;由六根六塵六入,聚合心靈認知中,累世劫的業力因緣,在今日這個世界中,所兌現的「因果」;我們的身心靈魂,我們的肉體器官,我們的物質環境,我們的所思所想,我們的恩怨情仇,我們的七情六慾,我們的生老病死……
所有的所有,一切的一切……
都是宿命因緣,在今生結出來的「業果」。
猶如數字「一」,演變成數字「一萬」。
「一萬」的概念中,蘊含著數字「一」的基礎。
三界六道眾生,心意投射的「世界」,就是數字「一萬」的表現。
而構成「一萬」表現的,世界微觀中,都是數字「一」相續聚合。
數字「一」,就是「見性」本初的分別念。
數字「一萬」,就是生老病死輪迴眾生。
「活著」一定是境界,而不僅僅是現象。
就好像,蘋果不僅僅是名稱,一定有樣貌與滋味。
境界,就一定有緣起。
緣起的是「分別」與「習氣」。
緣起,則必定有輪迴。
輪迴的是,「思量」與「體驗」。
思量心就是靈魂。
體驗心就是境界。
靈魂被體驗牽引。
生與死輪迴不休。
靈魂,是思量心內,分別念推動習氣。
轉世,是習氣體驗,帶動思量心延展。
於是,活著的境界,本身並不真實。
同理,死亡的境界,與活著並無二致。
誕生,不是生命的起點。
死亡,也不是生命的終點。
死亡僅僅是,思量心中,對所思量境界的延續。
而境界的內涵,卻受制於,往昔心靈認知體驗,對意識記憶概念的左右。
猶如數字「一」,演化為數字「二」,數字「三」……
一直演化成為,無窮無盡的數字形態。
你我眼前的現實世界,
是由,構成思量心的,
前生累世,無盡分別細念,與習氣聚合所投射。
細念就是前因,習氣就是基礎。
在習氣的基礎上,前因演化為「後果」。
後果,就是此時此刻,
認為活在現實世界中,真實的「自我」。
這就是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後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。
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
因果循環,毫釐不爽。
我們活著的本身,真的毫無意義,毫無價值;人類所謂的價值與成功,一定建立於「對比」之上;無論在人間任何領域任何場合,成功的概念界定,一定源自於體驗感受中,曾經「認知觀念」的對比;因為對比,才有高低,因為比較才有滿足與失落。
而我們所採用的比較數據,一定源自於,我們本身擁有的狀態;比如說,我是窮人,就對比出他是富人;我是健康人,就對比出,他是殘障人。
而我們所擁有的生命、生理、物質狀態,一定是緣起的,是各類因緣聚合,才能展現出來的「狀態」,這個狀態本身就是不穩定的,不可靠的;而狀態本質上就是心靈認知感受的「境界」,境界的內涵,受制於,構成境界的微觀習氣與前世因緣。
人類所謂的成功,不過是,在夢中的人,拿著一個虛幻的肥皂泡,去對比其他人手中的肥皂泡。
泡沫一定會破滅,正如,人體一定會死亡。
可是,身心中的見性,卻不會因為,你我這具肉體的死亡而死亡,見性,被分別細念所沾染,投身於認知與感受的境界中,隨波逐流,被情慾習氣的浪潮,不斷地拋入空中墮落海底,在六道輪迴中,生死輪迴永無止境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不能從活著的「當下」甦醒,
就無法,從過去相續未來的,因果輪迴中解脫。
如何解脫當下的「活著」?
去體察,身心中,「見」意識,卻不被意識所「觸及」的,心中清澈;安詳在見性之內,在清澈明晰的寂然中,體驗心靈深層的舒緩。
我不是這具身體。
也不是,認知身心的自己。
能「見」到身心,能「見」到意識的,那個心中見性,
就是我們意識下面的靈魂,心靈思量,可以逃離生死境界的,唯一出口。
體察見性,安寧在見性清澈中;不要用意識去理解見性,而是,脫離意識分別,以心靈體驗,去直接感知內在的清澈明了。
確認,你不是這具身體,也不是,認知身心的自己。
在脫落身心人格意識,脫落頭腦記憶的過程中,保持內心清澈的安寧,與心靈感知的柔軟;讓柔軟純潔的溫暖,成為你自己;讓心靈清澈純潔的見,成為你自己。
久而久之,見性,將會脫落心靈認知與意識,獨立於你的人格自我,而以光明身的形態,與這具身體同在。
當修行者,在人體意識身心中,脫離了意識身心的禁錮,形成了,見性純潔清澈的「光明身」,此刻,人格自我的「活著」境界,就開始在光明身中逐漸消散,這個過程稱為「三摩地」,也就是開始脫離分段生死;當光明身中見性的清澈,徹底熄滅了人格自我的「活著」,隨之而來的,就是自我人格,所感受到的「死亡」境界,也就同時熄滅了。
光明身,是見性的清純,直接表現出來的分別細念。
光明身,蘊含著「地水火風見識空」七大宇宙基礎元素。
如果,修行者證入光明身,卻沒有甦醒知覺,沒有證入靈性宇宙,那麼,光明身就依舊存在著,生與死的輪迴因素,雖然存在的時間極其漫長,生命無量劫的概念,而且在能量業力宇宙中,擁有改天換地的大神通。
光明身,一直穩定保持在見性純潔清澈之中,熄滅自我體驗的恐懼感,熄滅自我認知的焦慮細念,光明身之內的「知覺」,就,脫離了見性的「蛋殼」,在見性內,開始甦醒靈性的永恆與完整。
靈性,是覺知的生命內涵,是覺性智慧,透過覺知存在,折射出來的智慧生命力;靈性是純粹的生命,是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的根本命源,靈性是一切眾生中,最尊貴的永恆——三界至尊。
換句話說:靈性是聖賢在三界的化身,靈性是法界智慧的倒影,永恆是諸佛的錯覺;靈性永恆,是圓覺普照的「倒影」。
證入靈性生命,就還原了永恆天堂,三界六道的夢境中,就不再有「人格」記憶的你,你的存在,是無限的光明與世界,你的感受是永恆的幸福與極樂;你的意志是無差別的寬恕與聖愛;你的心願是無盡的溫暖與接納;你是眾生的命源,一切靈魂終將歸屬於你,你是靈魂的牧者與承載。
三界因你而生,天堂因你而現,宇宙因你而存。
你是空間的誕生與湮滅,也是時間的開始與盡頭。
生死六道輪迴,對於你,是業障水面下的陰影。
生死無法觸及你,卻依生死內涵,救贖輪迴中的眾生。
靈性之上,就是法界聖賢;當光明聖愛燒盡了,對存在的殘留覺知;不被覺知存在「掩蓋」的,就是無生無滅,無來無去的「智慧目光」。
這就是「轉識成智」。
覺知分別,消融於,覺性普照。
存在困頓,消散在,無生明晰。
覺性中沒有時間,無生之內,覺知所現的一刹那間,三界六道過去未來盡收眼底,靈性宇宙只因存在刹那,因覺性一念困頓,所現時空虛影;覺性無生遍滿,圓覺普照,不被生命所限制;不被覺知所分別;不被存在所倒映;不被靈性所感知;亦未曾離捨生死眾生,於眾生心心念念,起心動念中,明明了了,自在無掛。
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,於諸妄心亦不息滅;住妄想境不加了知,於無了知不辨真實」;覺照內觀,內觀離觀,觀者與觀幻,皆屬夢境;夢境甦醒,我與我所,能與所能,盡皆脫落。
覺與所覺,皆如夢幻泡影。
覺性不被存在,故,當下清淨。
覺醒不可言說,故,言語道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