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修行者,不是要「成為」什麼。
而是,不被心意成為「什麼」。
- 人格,是心靈認知,攀緣肉體根塵,形成的感知記憶。
因此,當人格在「空性」中分解、淨化、消融的過程中,
自我感受會歇斯底里地,不顧一切地反撲。
會絞盡腦汁,敲骨榨髓般,搜羅能吸引人格興趣的因素。
會不自控地,從心底裡泛起對真理的懷疑,抵觸,拒絕。
這個時候,要確定一個事實:
當「人類」,是絕對沒有出路的。
唯有從人性中解脫,才是靈魂唯一的希望。
將心靈注意力,從頭腦意識的概念中,轉向心靈背後清澈的感知力。
去仰望神佛,去渴望天堂,去體驗崇拜,去感知心靈深處的「生命」。
在身心內在絕對的黑暗中,那一絲純淨的虔誠心,
是生命曙光誕生的基點,是神佛替換人格的天路。
- 知見改變體驗,而靈性蘊含在體驗中,因此,知見的修行是一切靈性修行的基礎。
- 如果這具身體就是「你」,
那麼人生的歷程對於你,該有多絕望。
如果你「不是」這具身體,
那麼對於「靈魂」的你,人生就具最珍貴的意義。
- 人類,身體就是「他」自己。
因此,人類無法從「意識」的掌控中解脫。
修行者,身心內的「妙受」,是他自己。
於是,妙受「身」內綻放的光明,正覺是「祂」的意識。
- 修行者,是徹底開放的心。
心之開放,接納心意分別。
究竟接納的清澈中,是究竟解脫的「聖智」。
無生無滅的大解脫,是圓滿周遍的「不動」。
- 昆達里尼(拙火定),就是「阿司匹林」。
阿司匹林是藥物,治療感冒用的藥物。
拙火定,是開啟人體蘊含的精微能量。
阿司匹林的背後,連帶著西方整體的科技體系。
昆達里尼的背後,蘊藏著三界神魔的能量宇宙。
這兩者對人體起到的作用,基本上屬同一性質。
都可以改變人體細胞的狀態。
但是對於,明心見性,解脫生死,毫無價值。
- 禪定,又稱為「打禪七」。
打掉第七「識」的意思。
第七識,稱為「我執識」。
是心識與意識結合,呈現出「自我」認知。
禪定,是自我體驗淨化,導致心靈認知透明的過程。
禪定中,修行者保持的「清醒」,
不是頭腦意識的清醒,而是「覺知」的清醒。
覺知,不在頭腦意識之中。
覺知,不在心靈感知之中。
覺知,只能在心室背後,脊椎內「浮現」。
禪定,是讓身心意識,處於「安寧」不分別的狀態。
讓身心「睡去」,讓脊椎內的覺知「醒來」。
覺知甦醒時,清澈覺知的「明晰力」,會脫落身心意識。
身心意識自我,如同衣服一樣,從脊椎內的覺知中脫落。
外界的世界「並不存在」。
禪定的身心「並不存在」。
不被身心自我,所拘束的覺知。
明晰清澈與諸佛覺性互相輝映。
靈性在清澈覺知內逐漸甦醒。
身心細胞信息,就融入到「生命之光」中。
這就是禪定時,修行者在「體驗中」的實踐。
習氣業障淨化分解消融,靈性甦醒了生命。
生命,融入了天堂。
- 佛教,以般若智慧為核心。
智慧,簡單理解就是「正確性」。
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,靈魂才能從迷惘中解脫。
基督,以聖愛寬恕為核心。
寬恕,簡單理解就是「一合相」。
寬恕「我相,人相,眾生相,壽者相」。
四相皆幻,悲心不動,無礙寬恕即究竟涅槃。
神魔,以成就獲得為核心。
能量,簡單理解即「分別心」。
無論是拙火定,瑜伽,雙修,靈修。
可以在人間逆天改命,返老還童,起死回生。
通過修煉獲精純能量,與蒼穹頂端神魔同體。
掌控自身命運,掌控他人靈魂。
以獲得心,被所獲禁錮在生滅之中。
- 不要「改變」任何現狀。
不隨改變而變化的,就是,不被改變而改變的。
- 靈性是覺性普照,所表達的生命力。
覺性與靈性,二者是同一個東西。
好像太陽散發光明,光明是覺性,光明綻放溫度,溫度是靈性。
- 意識之中,只有現象。
感知之內,生命浮現。
超越生命,智慧神佛。
神佛空相,即見悲能。
- 對世界,秋毫無犯。
於內心,俯仰無愧。
這是修行者的終身戒律。
是諸佛與修行者的約定。
- 學生:想請教老師,老師說是修行佛陀的智慧,耶穌的慈悲。
佛陀的慈悲和耶穌的慈悲有何不同呢?佛陀的智慧裡面也有慈悲吧?
答:佛性,是不被「存在」所描述的無生。
透過緣起現象,佛性被境界折射,從而升起眾生對佛性的理解。
因為「你」,有自己的意識,有自我的感受。
意識折射空性,在人格境界中,呈現出般若智慧。
感受折射空性,在自我體驗中,呈現出清淨慈悲。
佛陀以智慧為主,很少談及慈悲的具體修行,只是談及了忍辱。
耶穌很少談及智慧,而是運用慈悲修行,這是不同的兩條道路。
但是目的是一致的。
若構成「你」的,心意微觀因素消融。
則身心如幻,世界如夢,佛性湛然不動。
離幻即覺,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。
佛性非慈悲可體驗,佛性非智慧可觸及。
言語道斷,「一合相」,不可說。
- 對神佛,要有靈魂的敬畏。
敬畏心,可以將自我欣賞的人格,壓制到自我維護的最低,這樣,心靈對於神的愛,就不會有人性的雜質,沒有人性人格雜質的阻擋,心靈對神純淨的愛,就會反過來,純淨愛神佛的心靈蘊含的靈魂,靈魂就會在高等級的,純淨之愛中,釋放人性壓抑的恐懼,從而甦醒究竟安然的天堂。
- 學生:老師不止是一個神,而是漫天無數神佛。
答:不是,是漫天神佛,在「祂」之內。
而「祂」在一切之中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